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只要有需要,我会一直守在麦田里(中国农民丰收节)

只要有需要,我会一直守在麦田里(中国农民丰收节)

《 河南日报 》( 2025年09月23日 第 06 版)

  育种专家 雷振生

  □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研究员 雷振生

  我是一名小麦育种研究员,从业40年来走过的路、做过的事,都绕不开一捧麦粒。

  还记得1985年我刚参加工作时,常听加工企业的老板念叨:“国产的麦子就是不如国外进口的小麦,做面包发不起来,做面条不筋道。”从那时起,我和团队立下目标:一定要让小麦既能高产,又能优质。

  那时育种全靠“牙咬眼睛瞪”的表型观察,在地里一蹲一整天,从上万份资源里筛选优良材料。日复一日,无论寒暑。

  苦不苦?真苦!但我们这项工作,脚上不沾泥,科研就不着地。实验室里的数据再漂亮,不到田地里经受风吹日晒的检验,都是空谈。

  就拿我们最新育成的“郑麦136”来说,从配组合到通过品种审定就花了十余年时间,通过审定后还要找地方做试验示范,跟农户说破了嘴皮子,人家心里也打鼓:这品种到底行不行啊?万一减产了,损失谁负责?

  老百姓的顾虑我懂,但我们只能用事实说话。后来,“郑麦136”表现优异,抗倒春寒、抗倒伏、耐穗发芽,容重高、产量稳,连续三年入选河南省小麦主导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2025年农业主导品种和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小麦类“成长型”品种推广目录。

  农户从一开始的犹豫,到后来抢着要种,“雷老师,你这品种好,明年我家还种。”那个时候,我就觉得所有的苦都是值得的。

  一晃40年过去了,从“一把尺子一杆秤”到高通量分子检测,从依赖进口到国产优质麦走向世界,从单兵作战到多个国家级农业科研平台协同攻关……我见证了太多的变化,但有些东西从未改变——清晨五点试验田里的身影、实验室里彻夜不灭的灯光、农民丰收时眼角的笑纹。

  这些年,我们团队培育出54个优质高产小麦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4亿亩,可最让我踏实的,还是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到麦田里观察品种表现。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们这群育种人,就是要铸好“农业芯”,让每一粒小麦都承载起粮食安全的希望。只要还有需要,我还会守在麦田里、守在实验室里,守着初心,选育更多“金种子”。

  (本报记者 刘一洁 整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