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美育建设
《 河南日报 》( 2025年07月18日 第 12 版)
□荆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教育综合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DeepSeek、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高校美育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环节,亟须以技术革新驱动育人体系重构,开创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数智赋能的美育工作新格局。
坚持“以文化人”,筑牢美育价值根基。今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教育数字化时强调,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美育育人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确保我们培养的人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高校应构建“技术+人文”的双重教育框架。一方面,开设“人工智能伦理”“科技与艺术哲学”等课程,培养学生对技术应用的批判性思考;另一方面,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利用AI技术再现历史场景、活化非遗资源,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复原传统工艺制作流程,让学生在技术创新中感受文化传承、信念塑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坚持“精准施教”,优化美育育人理念。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价值在于其精准化、个性化特征。传统美育常受限于“标准化”教学模式,难以完全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而AI技术通过数据采集、分析辨别和算力算法,能够精准识别学生的兴趣偏好、能力水平及审美倾向,为“因材施教”提供科学支撑。一方面,优化信息化教学系统。艺术类高校可以根据实际联合研发“AI音乐导师”系统,通过声纹识别和演奏数据建模,实时分析学生钢琴演奏中的节奏偏差与情感表达强度,同步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再如,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动态生成适配不同学生的艺术鉴赏路径与创作任务,为偏好传统绘画的学生推荐水墨技法课程,为热衷数字艺术的学生提供生成式AI工具训练。另一方面,构建智能化美育教学资源库。整合多模态艺术数据(如名家诗篇、经典画作、音乐作品、非遗数字化成果),学生能够跨越时空限制,沉浸式体验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精髓。例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学生“走进”敦煌莫高窟,在虚实融合的场景中感受壁画艺术的动态美与历史厚重感。
坚持“科艺共生”,拓展美育学科框架。人工智能与高校美育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嵌入,更是学科范式的革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科学美、秩序美、健康美、勤劳美、艺术美等丰富美育资源。高校要以AI为纽带,构建“艺术+科技”的课程体系,例如开设“人工智能艺术创作”“数据可视化设计”等课程,引导学生从数学的对称性中领悟构图规律,从物理的力学原理中探索雕塑动态美。在这一过程中,生成式人工智能展现出独特价值。通过风格迁移、图像合成等技术,学生可以将传统艺术元素与数字媒介结合,创作出兼具文化底蕴与科技感的作品。例如,利用对抗生成网络技术,模拟名家画风并实现跨时空艺术对话,将宋代山水画意境融入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激发创新思维。此类实践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更深化了其对“中华美育精神”的时代化理解。
坚持“虚实联动”,重构美育实践场景。人工智能技术为美育实践提供了虚实融合的新场景,推动审美认知从平面观察转向多维感知,艺术实践从单向临摹升级为交互创造。一方面,搭建智慧化实践平台。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建立虚拟教研室、数字创客工坊等智慧平台,将传统艺术创作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例如,河南高校可以结合地方戏剧特色,搭建“AI-豫剧数字工坊”,通过骨骼点算法实时比对豫剧名家动作数据,生成姿态矫正热力图,帮助学生更加真切地、适时地演练动作。再如,学生可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雕塑原型,或通过编程设计交互式光影装置,将艺术构思转化为可感知、可互动的实体。另一方面,助力优化教学过程。通过智能教学辅助系统能够实时分析学生作品,从色彩搭配、构图逻辑到情感表达提供多维反馈,帮助教师精准定位教学难点。例如,图像识别技术自动检测绘画中的透视偏差,自然语言处理模型解析文学创作中的情感脉络,使教学指导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这种“人机协同”模式既提升了教学效率,又保留了教师的人文关怀与创造性引导。
坚持“多元动态”,创新美育智能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传统美育评价时常面临主观性强、维度单一等问题,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多模态数据分析构建更加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例如,通过情感计算技术,量化分析学生在艺术鉴赏中的情绪反馈;通过行为追踪算法,记录创作过程中的思维轨迹与创新突破点,实现“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并重。《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基于此,高校可以依托AI技术建立学生美育素养数字画像,动态追踪其审美能力、创新思维等核心指标的变化趋势,并通过智能推荐系统生成个性化提升方案。例如,针对审美感知力较弱的学生,系统可推送经典艺术案例解析视频;针对创作实践不足的学生,则提供虚拟仿真实验项目。
(作者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