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的三重理念
《 河南日报 》( 2024年12月07日 第 04 版)
□李国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壮大县域富民产业。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作为乡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型过程中的特殊路径,离不开科学理念的指引。
坚守富民为要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县域富民产业以服务城乡为导向,以繁荣农村为关键,以致富农民为根本。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要坚守富民为要的价值取向,促进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与收入增长,确保广大农民通过深度融入产业链条,公平获取产业发展红利。在产业选择上,要坚持就业优先、富民为本。县域富民产业选择,要着眼“小切口”做强“大产业”,培育就业带动能力强、增收致富效果好的适度适地产业,选择密集使用本地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生产经营方式。要积极引导县域龙头企业加强细分市场、特色市场、小众市场的开发,培育在县域发展更具比较优势、更易形成对农业农村辐射带动能力、更易承载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的产业。推动产业发展与就业增收互促共进。在利益分配上,要加快建立健全与县域富民产业发展模式相适应的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把产业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通过打造分工明确、运作规范、资源共享、风险分担、良性互动的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县域富民产业效益最大化和效益分配公平化。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或动态化收益共享机制带动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就近就业以及保障农民利润分红。在主体依托上,要充分激发广大农民的内生动力。要创新实施农村实用人才、专业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培育一批扎根乡村、服务农业、带动农民的返乡、入乡、在乡创新创业群体,为县域富民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要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面对县域富民产业发展赛道的众多选择,要充分认识并有效发挥县域比较优势,立足资源、市场、人文旅游等优势,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一是深挖当地资源禀赋。县域富民产业与本地禀赋条件具有高度契合性和依赖性。将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是县域富民产业兴起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为此,应切实开展调查研究,摸准县域资源优势,扎实对接市场变化需求,开发特殊地域、特殊品种的特色产业,避免短视行为、跟风上马、同质竞争,坚持因地制宜、因县施策、错位发展。二是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县域富民产业具有集群扩散效应。这种扩散效应既体现为横向的同一产业规模扩展、层次提升,也体现为纵向的产业链延伸、前向后向产业发展等。应围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潜力巨大的主导产业,打造结构多元、配套齐全的县域富民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和价值链前后端融合,增强县域富民产业集群的发展韧性。三是培育区域公共品牌。培育县域品牌是优化供给、扩大需求、推动县域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根据县域资源禀赋、文化特色和经济基础等,明确品牌的定位和核心价值,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孵化企业品牌,创建产品品牌。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围绕品牌符号化、差异化和价值化等内容进行系统性统筹和建设。
遵循产业演进的未来趋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要坚持实事求是,精准洞察资源配置和产业演进的内在规律,注重规划引领、要素集聚、环境优化、创新驱动。一是加强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布局。立足县域经济发展全局,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形成重点产业和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中小微企业向中心镇集聚,乡村作坊和家庭工场向重点村汇聚的发展格局,打造城乡联动产业集群,确保生产与加工、产品与市场、企业与农户的协调发展。二是深化农村改革,集聚产业要素。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优化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提升县城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集聚能力,吸引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资源要素向县域流动、向产业集聚。打造富民产业转移和承接信息对接平台,集成招商引资项目、资源、产业基础与发展规划、投资优惠政策等信息。三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加大税收优惠、产业用地和投资融资改革力度,将更多的改革红利向富民产业倾斜,优化政务服务,简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发挥县城的服务中心功能,健全与县域富民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全方位全链条产业服务体系,为创新创业主体提供灵活便捷服务。四是坚持创新驱动,深化开放合作。集聚政府科技资金、高校科研力量、企业技术团队等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县域富民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研发和应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推广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抢抓城市产业转移系列机遇、对接服务区域重大战略,依托城市群、都市圈的战略平台功能,推动县域小微企业与城市大中企业融通发展。积极承接大中城市在周边县域疏解、延伸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产业向县域有序梯度转移。
(作者系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