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心里始终装着群众 从警路上初心如磐(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本报记者 杨晓东 本报通讯员 孔超 刘阳 王建成

    从青春年少到两鬓白霜,孔令元,驻马店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古城派出所一名普通民警,曾10多次获得“优秀人民警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官”等称号。2021年,在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他被所在分局定为“标杆”;2023年,他在全国两会期间的工作受省公安厅督察表彰通报,被授予三等功。

    扎根基层,在每个平凡岗位都发光出彩,从警34年来,孔令元用行动诠释了从警为民的初心和使命。

    满怀赤诚“从警心”

    1989年7月,从西南政法大学毕业后,孔令元进入驻马店市公安局公安干校,潜心在公安教学领域育警铸剑。2010年,在从警的第21个年头,孔令元第一时间响应上级“警力下沉”的部署,到高新区公安分局金桥派出所任社区民警。5年后,他又“下沉”到古城派出所。虽然岗位在变,但他满怀赤诚的从警初心从未改变。

    孔令元负责的朱楼寨、大余庄、吴桂桥三个社区人口占到古城派出所辖区总人口的近一半,基础设施薄弱、外来务工人员多,社情比较复杂。如何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袋子里装上《安全巡逻检查登记簿》《工作日志》和方便面,孔令元早出晚归,将辖区群众的“大事小情”密密麻麻地记录在小本上,办完后一件件核销。常常是一早出门,很晚才能赶回所里,中间饿了就啃几口方便面。

    他做过两次开颅手术,还有冠心病、腰椎间盘突出、胆结石……然而,疾病并没有打倒这个“战士”,他始终以奋斗的姿态迎接着人生的一次次大考。在社区民警的岗位上,“四大”专项行动和“三零”平安创建活动两次大走访期间,他走访群众5000多户,负责的三个社区创造了连续八年“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的平安建设纪录。

    百姓心中“一棵树”

    “站起来是一棵为百姓遮风挡雨的树,俯下身是一头为百姓勤恳耕耘的孺子牛。”这是孔令元的人生信条,也是辖区百姓对他的真切评价。

    2022年3月,辖区某加油站员工李某与妻子王某因生活琐事发生矛盾,王某扬言要与李某同归于尽。事发突然,孔令元立即赶到现场调解,经过4小时和风细雨的劝说,双方终于互谅和解,及时避免了事态升级恶化。现场围观的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有事还得找孔老师!”

    “作为一名社区民警,我的工作就是从基层抓起,从源头做起,最大限度把各类风险和矛盾问题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孔令元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分工负责现岗位的8年时间,他累计走访辖区群众8万余人次,走访记录本记满8本、收集问题建议68条、调解纠纷103起、帮助群众解决困难78件,收到锦旗3面、感谢信36封。群众把他当成了家人、亲人、敬爱的人,但凡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联系“孔老师”,让“孔老师”出主意、想办法。

    同事身边“一盏灯”

    作为古城派出所目前年纪最大的民警,孔令元从未迟到、早退,也没有因为个人事由请过假。“只要在所里没看到他,一定去社区了。”古城派出所所长李征说。

    今年3月10日中午下班时,他向李征“请假”两小时:“儿子今天定亲,去和对方家人见个面。”下午两点正常上班前,他按时返回所里,一如既往地投入工作中。

    坚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孔令元经常梳理分析社区工作重点难点,协助所里学习借鉴摸索推行“公安+司法+网格+民调”工作模式,并以自己负责的社区为试点,充分发动社区网格员、信息员、志愿者等社会资源,推动形成多部门协同、融合的矛盾多元化调解机制。如今该工作模式在古城街道全面铺开,2022年,古城派出所获得“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称号。

    从一个人到带动一群人,孔令元就像一盏灯,照亮着身边的人。古城派出所里的年轻民警们告诉记者,“孔老师”的事迹深深影响着他们,他是大家身边的榜样。

    谈及明年年底即将退休,孔令元万分不舍。“要站好最后一班岗。如果可以,真希望能一直穿着这身警服,继续发光发热!”他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