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人口太多了吗?(评论员荐书)

□薛世君
中国大城市人口真的太多了吗?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教授在《大国大城》一书中说,一直以来,社会上都有一种误解:一方面觉得大城市的“城市病”源于人口太多,大城市需要“控制”人口规模,有些城市甚至用各种政策门槛限制所谓“低端劳动人口”;另一方面,认为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由于经济高度向大城市集聚导致的,所以主张发展中小城镇,甚至千方百计地推行“就地城镇化”,试图让人口和要素资源分布“均匀”一些。
事实上,2019年8月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已经明确指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算是从战略上确定了大城市化的方向,城市群、都市圈、强省会等各种发展战略近些年遂热络起来。
《大国大城》一书通过扎实的学术研究表明:第一,中国大城市非但人口不多、不过于密集,而且还应该人口更多、更密集。第二,中国的区域均衡发展不是因为经济过于集聚,而是长期以来人口的集聚未能与经济集聚同步。换句话说,真正的问题在于人口的集聚落后于经济的集聚,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土地城市化。
比如,陆铭通过分析1978—2013年上海人口的变动数据,研究上海非户籍人口的增长量,比较上海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速的关系,比较上海与东京、纽约、香港的人口密度,发现横向比较的话,上海的人口密度并不算高。上海尚且如此,更遑论中国其他特大城市。
事实上,人口的集聚、要素资源的集聚,是世界经济的规律。人口越集聚、要素资源越集聚,经济越高效。城市化不仅不会带来耕地的减少,反而会因为城市化提高容积率而增加耕地面积;人口向大城市集聚不是“城市病”的病因,技术与管理有待改进、职住分离等才是病因;人口向大城市集聚不但不会带来生态破坏,反而会整体上改善生态环境,更加环保……陆铭在书中,逐一辨析那些关于城市化的误解,通过扎实的研究,为城市化正名,为发展规律正名。
这本书不厌其烦地强调,城市里的工业和服务业才是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的来源,城市化才是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和教育回报的长远之道。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小城市人口向大城市集聚,市郊人口向城市中心区集聚,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也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关键是保障人口的自由流动,让进城农民平等分享发展成果,通过人口向大城市的集聚,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