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精神永不过时
河南日报
查看原文

□济源市思礼镇水洪池村原党支部书记 苗田才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在安阳考察时提到“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这让我想起了那些年挖山开路的艰苦日子,也更加坚定了我对愚公移山精神的认识,那就是愚公移山精神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永远都不会过时。
俺村海拔1460米,是我省海拔最高的行政村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村里没有通往山下的公路,村民过着推磨捣碓、砍柴刨地的生活,出门靠爬山,运输靠肩担。
作为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我认为“要想富,必须先修路”。而修路需要巨额资金,怎么办?我们全村集资,有的把姑娘的嫁妆卖了,有的把耕牛卖了,共集资7000多元,开始向群山发出挑战。
全村人签订了修路契约,凡年满16岁至60岁的男性村民全部上路,自带干粮和工具,修路所需的炸药等物资由各家筹集。看到乡亲们冲天的干劲儿,我想,老愚公移山只有他一家几口人干,俺全村人一起上,就不信出村的公路修不通!
1985年冬,我带着48个男劳力,踏着冰雪,拉着粮食和铺盖卷儿,带上铁锹、钢钎,开始了挖山修路。
经过10年苦战,我们共打通3条隧道,终于修通了近14公里的盘山路。后来,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又用6年时间将“平板车道”拓宽成现在的“机动车道”。
路通了,村里也发生了大变化。俺村积极发展休闲观光、研学旅游、绿色农产品等产业,2016年实现贫困村摘帽、贫困户脱贫。村里不仅通了水电网络,家家还用上了现代化的电器,村民过上了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富裕生活。
我今年77岁了,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我相信,无论干啥事,只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不怕困难、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干成。(本报记者 樊霞 成利军 整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