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传承雷锋精神 共谱时代新篇

    ①帮助企业排查用电隐患

    □宋敏 王然 韩彦 武彬

    左手抢修电路,右手义务援助。在郑州有这样一群人,身为电力员工,在做好设备运维、应急抢修、重大保电等工作的同时,还“跨界”开展扶弱助困、奉献爱心等活动,这一坚持就是20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雷锋号”。

    国网郑州供电公司“雷锋号”共产党员服务队自2002年3月5日成立以来,从最初3个人的班组,发展到一支50余人的队伍,再到如今拥有9支队伍、197名队员,已成为国网河南电力焦裕禄共产党员服务队在郑州城区的“特战队”。一代代队员立足岗位、奉献社会,先后走访3100余户困难群体,为他们解决6100余次用电难题,制度化、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00余次,惠及百万电力用户。

    20年光阴倏忽而过,记忆历久弥新。从“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到“雷锋出发、点亮万家”,他们正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将“共产党员服务队”的品牌擦得更亮。

    党员誓言落实处

    搭起联系群众连心桥

    “墙上的这个人有谁认识吗?他叫雷锋。”“有灯才会亮,但是电是什么呢?”“大家家里使用的电是从哪里来的呢?”……

    3月1日,在第60个学雷锋纪念日到来之前,郑州供电公司不停电作业中心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郑州市儿童福利院“蓝手杖”家长俱乐部15个家庭的家长和孩子。这一天,“雷锋号”牵手“蓝手杖”,共同举行“爱心手拉手,电力传真情”活动,该公司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月也正式启动。

    活动中,特殊家庭的家长及孩子们,在志愿者一对一的陪同关照下,参观了“雷锋号”共产党员服务队展厅,感受“雷锋号”队员们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聆听“雷锋号”队员们志愿帮扶、传递爱心的公益故事。在多媒体教室,家长及孩子观看了安全用电宣讲系列动画视频,增强孩子们安全用电意识;在不停电作业中心院内,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参与了踢球、射门等趣味游戏,通过游戏的方式宣传电力知识,同时增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社交能力。

    这并不是郑州供电公司第一次组织这样的活动。实际上,到2022年3月5日,该公司“雷锋号”共产党员服务队成立就20周年了。一个信念,历经20年的执着坚守,谱写成弘扬雷锋精神的壮美篇章。然而,正如“雷锋号”第一任队长、现任城东供电公司总经理的冯志敏所说,“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坚持一直做好事。”

    冯志敏也没有想到,20年前他和老班长王新战、同事省贺峰在一次全省电力系统会议中,从时任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总经理手中接过一块“雷锋号”的牌匾时,这金灿灿的三字招牌能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持续到今天还不断焕发新机。毕竟刚一开始组建时,这甚至都称不上一支像样的队伍。干什么?怎么干?一切都是未知。

    “在最初的几年里,‘雷锋号’只是3个人、5个人的班组。我们在做好配网运维抢修工作的同时,与民政等政府部门合作,挨家挨户走访孤寡老人、军烈属等,并逐步拓展到养老院、福利院、农民工子弟小学等,与他们确定长期帮扶关系。”冯志敏说。一开始,老人们并不信任他们,冯志敏和同事穿工装、戴党徽、亮身份,耐心解释、踏实帮忙,他们用真情消弭隔阂,用真心融化“坚冰”,把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都当作“雷锋日”,一次次坚持不懈的行动,把党员的誓言落到实处,搭建起党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记得有一次,“雷锋号”服务传呼收到一条信息,回过去时对方一直占线,打通时对方却说这是公用电话,打传呼的老人已走了。“当时我们并没有放弃这条线索,问了这个公用电话的详细地址。”冯志敏说,后来队员们在一起核对,恰好一位陈姓老人在这个地址附近居住,于是冒着雨出发。

    来到老人家时,陈大爷正在门口,看到“雷锋号”队员时立马迎了过来。原来是陈大爷家走廊的灯不亮了,想让队员来修,但是一看天下雨了,又不想让队员们来,没有等回电就走了。经过仔细检查,冯志敏发现,灯不亮是线路老化引起的。由于许多旧线混在一起,处理起来十分繁琐,近一个小时才把老化的线路更换了,走廊上的灯又亮了起来。他们冒雨工作,身上的工作服已经湿透了。

    类似的情形还有很多。“阿姨,陈磊最近心情怎么样?我们来帮你贴春联。”今年春节前夕,“雷锋号”队员们又来到因患有“强直性脊柱炎”瘫痪在床十多年的陈磊家中,看望他和妈妈。从2012年年底起,从网上一则简单的求助信息开始,队员们坚持上门帮扶,替他换床单、给他擦身子,每到逢年过节,还会到家里看一看,和陈妈妈聊聊天,这母子俩早就把这帮年轻的队员当作了自己的亲人。

    “我们养老院从2003年成立以来,几次搬迁,但郑州供电公司的‘电力雷锋’们一直不离不弃,近20年的定点帮扶,一次次帮我们排查故障、除忧解难,让老人们始终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郑州市马寨老年康乐中心院长肖军杰说。

    “起初‘雷锋号’主动上门提出要帮忙,我还不敢相信。但是没过多久,他们真的带着人和设备来给我们更换线路。”肖军杰说,由于办院资金紧张,该养老院的供电线路和设备存在老化现象,导致冬天不敢开电暖器、夏天不敢开空调,于是“雷锋号”队员们分期分批对该养老院所有线路和设备进行了更新改造。

    “这一转眼,‘雷锋号’都20岁了。忘不了,养老院‘煤改电’时,队员们冒着严寒对主线路和总开关进行更换;忘不了,疫情防控期间,‘雷锋号’向养老院捐赠了一批当时还很紧俏的酒精、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忘不了,每年冬至,队员们都会来院里给老人包饺子,有老人开心地唱起歌来……”肖军杰感慨地说。

    20年来,“雷锋号”队员们先后走访3100余户困难群体,为他们解决6100余次用电难题,更把温暖与陪伴、欢声与笑语留在了他们身边,把大爱洒向了绿城郑州的大街小巷。他们走进乡村,开展定点帮扶;走进军营、医院、车站和企业,安全检查保供电;走进校园、社区,宣传安全用电常识……一本本厚厚的活动记录,一张张爱心联系卡,记录下他们的足迹,更是他们的点滴奉献、无私大爱。

    危难关头“光明使者”

    “不停电是最好的服务”

    2月25日,郑州郑东新区渭水变至渭水二路四配电缆新建工程顺利完工,标志着郑州地区首批4个取消计划停电示范区共计29.23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建设完成,这也是河南省首批“零计划停电”示范区。除设备突发故障外,郑东新区CBD、CCD、北龙湖和绿城广场片区内,相关工作将全部通过不停电作业、负荷转供等方式完成。

    “在‘雷锋号’成立20周年之际,可以说,取消计划停电示范区的建成,是郑州配电网发展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现任“雷锋号”共产党员服务队队长郝涛说,“零计划停电”,可以让我们日常性的设备检修、试验,实现对外不停电作业,极大提升区域电力用户服务质量。同时,工作人员减少了对外停电时的焦虑感,也减少了人员忙中出错的安全风险。对于区域内的电力用户而言,不会再因为计划停电需要调整日常生活,做到电力使用不间断。

    这不仅是一群富有爱心、乐于奉献的志愿者,更是一支拥有电力抢修专业优势的应急保障力量。20年来,从老式面包车到各型各式的作业车辆,队员们的作业工具也持续现代化更新,配网检修模式由停电作业向不停电作业大步迈进,这是“雷锋号”专业力量的成长壮大,更折射出郑州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

    “进入新时代,‘雷锋号’如何更广泛地服务群众?我们认为,‘不停电就是最好的服务’。”“雷锋号”第二任队长、现任郑州供电公司不停电作业主任张洋说,近年来,该公司持续开展供电可靠性攻坚,计划检修

    坚持先算后停,大力开展高故障线路、低压频繁故障台区治理,试点开展不停电综合检修,全面打造“检修零停电、负荷零损失、客户零感知”示范区建设。创新应用中压发电车、旁路电缆车、移动箱变车扩展不停电综合检修场景,全省首创“不停电作业+微网发电”,实现不停电作业全覆盖,大力推广取消计划停电作业。深入推进示范区配电线路自动化改造,停电时户数连续三年同比下降超过60%,配电线路自动化覆盖率100%。

    “20年来,我们见证了郑州配电网的发展与进步,‘雷锋号’也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加大不停电综合检修力度,让郑州更多的区域可以取消计划停电。”郝涛说。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雷锋号”党员们紧张忙碌奋战的身影;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雷锋号”队员们挥汗如雨攻坚的场景。凭借精湛过硬的技术能力,他们一次又一次在危难关头承担起“光明使者”的使命,湖南冰灾、四川地震、湖北疫情、郑州汛情,他们逆行出征、向险而行,不顾个人安危,为人民送去光明、点亮希望。

    去年7月,一场暴雨突袭郑州,电力设施受到前所未有的损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20日23时15分,郑州供电公司接到郑大一附院的求助电话,该医院老院区因配电房进水导致全院停电。雨下得正急,来支援的应急发电车因积水导致故障抛锚;“克服困难也要上,这是‘雷锋号’的使命。”情况危急,郝涛当即决定带着两名司机,驾驶一辆较高的斗臂车,艰难地涉水赶到保电中心,紧急调用备用应急发电车重新

    赶往医院。

    凌晨1时许,郝涛等人赶到郑大一附院附近,此时雷电交加,暴雨如注,医院周边汇集大量积水,抢修和应急车辆根本无法进入。“队长带着我们手拉手走进齐腰深的积水,用木棍摸索着前进,为发电车寻找进入的路径。”“雷锋号”副队长窦孝祥说,到急诊楼几百米的路,硬是用了近半个小时才抵达。因为随时可能掉进看不到的井里,郝涛直言“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完成任务”。

    被挡在院外的应急发电车,在市政队伍的清障车协助下,顺利通过积水区停到指定位置。陆续到达的12名“雷锋号”队员连夜奋战,凌晨5时许,该医院的ICU病房恢复了供电,衣裤全部湿透的队员们在这个雨夜点亮了防汛救灾的第一盏灯。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20年来,3500余次重大保电、5600余项配网改造施工、18000余次抢修任务、25000余次配网不停电作业,积累的是“不起眼”的数字,沉淀出的是一线电力人的“工匠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在“急难险重”面前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勇于担当;在“大灾大难”面前不畏艰险,关键时刻豁得出来、冲得上去,这就是“雷锋号”的真实写照。

    一茬接着一茬干

    擦亮为民服务“金色品牌”

    自成立以来,“雷锋号”的队长换了三任,队员来了一批又一批,可“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信念被传承下来。20年来,他们在坚持“自己做”的同时,带动更多人“一起做”,以进取的精神,让队伍越来越强,让“雷锋精神”的传人越来越多,把为民服务“金色品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

    三任河南省委书记为“雷锋号”点赞、鼓劲;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辛保安先后两次莅临调研、悉心指导;翻开“雷锋号”的荣誉簿,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全国青年文明号、中央企业红旗班组、河南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国家电网公司金牌共产党员服务队、河南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逐年累加。其实,“雷锋号”的荣誉早已踏踏实实、真真切切地写在老百姓的张张笑脸上。

    “善小常为,做好每一件小事。因为经常和老百姓打交道,我们能够最直接地感受到他们对我们的需要。给予他们帮助后,我们收获的那份快乐也许就是大家选择加入‘雷锋号’的初衷吧。”郝涛如是说,“因为我们的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专业属性,让他们对我们产生一种自然的信赖与认可。而我们只是将这种信赖与认可做了力所能及的延伸,好为社会多尽一份微薄的责任。”

    在“雷锋号”工作6年的队员李云霄认为,除了对外帮扶别人,“雷锋号”这个平台带给队员个人更大的成长。“‘雷锋号’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集体、一种精神,在这里更像是一种大家庭的氛围,锻炼了自身能力,也增强了责任心,使队员能够做出一番事业来。”李云霄说。在担任“雷锋号”副队长期间,他曾在2019年获得全国电力行业含金量较高的技术能手荣誉。

    20年,当年的年轻人变成各自专业的骨干和核心,“永做雷锋传人”的誓言坚守至今。20年,不仅队伍人员越来越多,专业能力也越来越强。这支队伍的每一名队员都是行家里手,先后走出14名劳动模范、3名省公司以上级别专家,获得地市级以上QC成果35项、国家专利79项,培育出“双师型”人才上百位。随着技能的不断提升,队员们进入工厂等地,能从更专业的角度来指出用户安全用电需要改进的方面,从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多年来,“雷锋号”始终以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推动队伍建设长效化,并实践中创新探索出了“五心工作法”、“484工作法”、“三色菜单”定制服务等新模式,让队伍始终焕发出勃勃生机。2019年以来,郑州供电公司落实国家电网公司、省电力公司关于共产党员服务队管理的要求,以统一建设管理、统一工作标准、统一行为规范、统一品牌形象“四个统一”原则持续强化队伍管理,优化队伍设置,把“雷锋号”这一团“星星之火”变为“燎原之火”,“雷锋精神”也已经在郑州供电公司每一位员工心中落地、生根、发芽、开花。

    新征程、新起点。这支全新的队伍,将秉承“雷锋出发、点亮万家”的新理念,把“信念的力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传承、践行和发扬下去,用热血铸就忠诚,用青春点燃激情,用奉献焕发光热,用赤诚守护光明,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企业征途中,奋力前行。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