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让公共场所急救能“救急”

    □杨雪

    近年来,关于心脏性猝死相关新闻屡见报道,心脏性猝死给人民群众健康造成巨大危害,目前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河南省政协委员王剑提交《关于加快公共场所院前急救技能培训及装备建设的提案》,建议应广泛培训心肺复苏技能;在公共场所配置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推广“互联网+院前急救服务”体系建设。(见6日本报)

    当一个人在公共场所发生意外突发疾病时,如何保障得到及时有效的急救?做好公共场所急救的“天时地利人和”是建立完善有效的急救体系的关键。所谓“天时”,即抓住急救的黄金四分钟,与时间抢生命;所谓“地利”,即让急救设备、设施成为公共场所的标配,加快应急反应速度;所谓“人和”,即公众既愿意伸出援手又有能力正确施救。

    让急救设备、设施成为公共场所的标配,是使公共场所急救成为可能的第一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好公共场所急救,首先要解决的是急救设备有没有的问题,真正将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这一急救“利器”普及好,落实好;其次要做好设备日常维护工作,保证正常使用,避免在施救中出现设备故障、损坏等现象。如此,提升和完善公共场所的急救设备配置,才能让照亮生存之路的灯长明。

    有了设备并非万事大吉,“人和”才是关键。面对有人突发疾病或受伤,大部分人都愿意热心救助,然而公众普遍缺乏公共场所急救技能,害怕给病人带来二次伤害而不敢贸然救人,致使部分急救设备、设施成为摆设。由此,在急救设备“落地”的同时,更要做好普及急救技能的工作,宣传应急救护知识和举措,使公众既“有心”又“有技”,从而进行科学救助,提升公共场所急救公众参与能力。

    “地利人和”之下,“天时”也就不难做到。在遇见险情的关键时刻,延误急救时间的原因往往是急救设备难求或是无人拥有急救能力,从这两方面下手,落实配置公共场所急救设备、设施,提高公众急救技能,自然能够更好地把握急救的黄金时间,提高急救成功率。“黄金四分钟”延误不得,“地利人和”方得“天时”。

    总的来说,让公共场所急救能“救急”,需要各部门连同公众共同努力,提高公共场所的急救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公共急救体系,达成“天时地利人和”,更好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