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抵达黄河

    □冯敏生

    弘农涧河是黄河的游子。

    黄河是弘农涧河的母亲。

    弘农涧河从源头鱼仙河村出发,穿越山岭,千曲百折,最终在灵宝函谷关北寨村抵达母亲黄河那宽广的怀抱中。

    这种抵达,充满着大自然的美感。于是,我从弘农涧河源头出发,沿着弘农涧河岸边的道路,到达奔腾不息的母亲黄河,充分体验了这种抵达之美。

    小时候,我常向往连环画中云雾缭绕的仙境,在一个夏日雨后,我沉浸在人间仙境鱼仙河村。它是国家级美丽乡村,一条条小溪,从山谷里青岩缝隙里,古树底下或竹林里,“淙淙”地流动着,“哗哗”地水花四溅,溪水打个旋儿,转个身儿,之后“叮咚叮咚”流淌着,在山村汇聚成鱼仙河。

    鱼仙河水从村中缓缓地流过。河岸两旁,遍布老屋、竹林、老核桃树,弯弯的小石桥,倒映在明净的水面上。几个身穿旗袍的明艳女子,在小石桥上婉约万种风情。“包粽子比赛”“千人森林徒步”等诸多乡村文旅活动,正在这个小山村演绎着,展现了源头生态美和乡亲们的生活美。

    与河水同行,惬意。川流不息的南弘农涧河,与来自小秦岭山脚下的西弘农涧河,在朱阳古镇西头会合,向着金城灵宝、向着母亲黄河欢乐地奔流着。

    朱阳古镇文化底蕴厚重,唐诗人韦庄在此写《鱼塘十六韵》,宋欧阳修在此写《紫石屏歌》,宋大文人司马光,看见了弘农涧河岸边的紫色虢州石,留下“天地之异气,山泽之珠宝也”的盛赞。随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弘农涧河孕育的“虢州石砚”“秦池锣鼓书”“秸秆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发扬光大。

    弘农涧河欢快地奔流着。穿窄口,过五亩,昂首阔步地从灵宝市区中间穿过。老子文化、灵宝皮影和剪纸等诸多文化元素,在灵宝闪耀着光芒。

    奔腾的弘农涧河,从函谷关脚下欢乐地走过,这儿距黄河不足二三里路。此刻,我虽看不见黄河身影,但能听见黄河滚滚的波涛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在黄河之滨的天下雄关函谷关,万人齐诵《道德经》,那气势雄壮的诵读声,伴随着脚下欢腾的弘农涧河水,伴随着不远处母亲黄河的波涛声,响彻在函谷关上空。

    先哲老子曾骑着一头青牛一路西行,来到紫气缭绕的函谷关做短暂停留。老子迎着黄河清新的风,仰望着小秦岭山脉巍然起伏,九曲黄河在此形成黄河上最大的拐弯。眼前大山与大河热烈碰撞,高与低,刚与柔,完美交融。老子心潮起伏,洋洋洒洒的《道德经》跃然竹简上,在后世在中华大地广为传诵。

    和家乡的弘农涧河水相伴,一路前行,我终于抵达母亲黄河岸边。

    呵,我望见了大黄河啦!湛蓝晴空下,九曲黄河,宛如舞动的黄色缎带,舞出了优美曲线,舞出了惊心动魄。她一路呼啸,滚滚东流。令人不禁被它百折不挠、激流勇进的壮阔意境震撼。

    家乡的弘农涧河,满怀着乡愁和思念,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回到母亲黄河的怀抱中。母子俩如同久别重逢,紧紧相拥。

    我站在黄河边观景台上,极目远眺,黄河在此或描绘成平坦的田野或滩涂,或临摹为如画的沿黄廊道,在大河之南,在函谷关东寨塬,无垠的田园风光,正在黄河岸边延展着。

    从弘农涧河源头抵达黄河,我完成了令心灵得到洗礼的抵达之旅。无论家乡的弘农涧河,还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都已成为两岸乡亲们的幸福河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