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助力乡村振兴 金融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 祁道鹏 本报通讯员 银小柯 朱海峰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阶段。日前,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从而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十四五”开新局,河南金融如何助力乡村振兴这一重大国家战略,7月6日,本报记者对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徐诺金进行了专访。

    记者: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省上下同心战贫,请问河南金融系统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方面应该注重哪些方面?

    徐诺金: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省金融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在此期间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如在精准支持上,聚焦20个脱贫攻坚重点县、3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52个贫困村,全省金融系统主动下沉金融服务,分类施策开展帮扶;在工具撬动上,实施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激励政策,调增深度贫困县扶贫再贷款限额,加大再贷款“先贷后借”发放模式推广力度,着力提高优惠政策对贫困人口的覆盖面;在产业强化带动上,全省金融机构围绕“一村一品”,实施“一行一策”,促进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项目扶贫融合发展。截至2020年末,全省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同比增长16.69%,支持、带动、服务脱贫人口752.5万人(次),为全省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接下来,全省金融系统仍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来抓,保持金融支持政策的连续性和延续性。

    一要紧盯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围绕省级层面确定的卢氏、嵩县、台前、淅川4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以及各地自主选择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较重的乡镇、村,对照“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完善金融服务监测机制,制定综合性的服务方案,强化精准对接,努力提高支持成效。

    二要认真落实“四个不摘”的要求,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延续性,做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的地方,力量该加强的还是要加强,坚决做到机构规格不能降、人员力量不能减。

    三要继续强化对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也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基础。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突出特色,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积极推行仓单、订单、应收账款等质押融资模式,并加大对乡村仓储冷链物流业、乡村旅游业、乡村信息产业等新型领域的支持,促进乡村产业链延伸、供应链构建、价值链提升。

    四要加强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联系交流,凝聚工作合力,要把金融支持政策与当地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等有效联动,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良好环境。

    记者:兰考作为全国首个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所探索的普惠金融模式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卓有成效的路径探索,这一模式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怎样的积极作用?

    徐诺金:近年来,普惠金融在兰考的实践和取得的成效受到广泛关注,“以数字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为核心,以金融服务、普惠授信、信用信息、风险防控为基本内容”的“一平台四体系”兰考模式,为农业农村全局性发展探索出了有益经验和做法,可以说,普惠金融兰考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路径,普惠金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一是普惠金融集聚政策合力,搭建信贷与产业沟通桥梁,助力“产业兴旺”。普惠金融通过增强财政与金融联动,有效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有效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从而助推农业农村发展动能转换。

    二是普惠金融强化服务供给,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助力“生态宜居”。普惠金融积极引导政策性银行加大对农业开发和水利、水电路气网、棚户区改造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力度,探索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机制,为农村污染治理、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建设提供融资支持,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三是普惠金融聚焦信用建设,建设农村信用体系,改善农村信用环境,助力“乡风文明”。普惠金融通过创新开展“普惠授信”,将几千年来从未与银行打过交道的农民纳入信用体系,实施“信用信贷相长”计划,充分发挥信贷对信用的引领、撬动作用,建立守信激励、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进诚信建设,进而促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四是普惠金融推进服务下沉,推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助力“治理有效”。通过“党建+金融”,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对群众的凝聚力,密切了党群、政群关系。普惠金融有效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热情,农村比信用、比发展的氛围浓厚,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民风村貌为之一新。

    五是普惠金融有效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对不同层次的群众进行梳理分类,精准对接适合的产品和服务,确保农民脱贫之后能致富奔小康,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生活富裕”。

    记者:全面支持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金融系统该如何发力?

    徐诺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基础在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重点在完善考核评估机制,关键在发展普惠金融,落脚点在于加大金融力度,解决好“钱从哪里来”“钱如何用好”的问题。近期,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出台制定了《河南省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意见》,提出将金融资源优先向全省乡村振兴领域倾斜,推动乡村振兴重点领域、重点群体信贷较快增长,并通过考核评价等措施强化激励约束,为推进河南省乡村振兴实现更大突破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十四五”时期,金融系统重点支持乡村振兴,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筑牢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

    一是要加快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积极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效率和水平。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当在业务范围内为乡村振兴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增强农村经济增长动力。商业银行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扩大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增加对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规模。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坚持服务县域、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

    二是要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政策体系与机制。完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差异化监管等政策保障体系,提高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充分发挥股票、债券、期货、保险市场等金融市场功能,建立健全多渠道资金供给体系,拓宽乡村振兴资金来源。

    三是要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运用现代金融科技,为广大农村经营主体、农户搭建数字化金融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信用信贷相长”的良好局面。

    四是要优化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供给,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要重点围绕支持产业兴旺,对照《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做好金融精准对接服务工作,对粮食、畜牧、食品加工等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着重要地位的优势产业予以重点支持,巩固优势地位,助力做优做强,提升“河南品牌”;支持拉伸产业链条,积极推行仓单、订单、应收账款等质押融资的模式,支持乡村产业链延伸带动、价值链提升、供应链构建,支持做优相关产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关注培育农村新兴业态,各金融机构要主动拓展乡村冷链物流业、乡村旅游业、乡村信息产业等金融服务“蓝海”,加大支持力度,实现银企双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