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农创客””土专家” 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光山县白雀园镇赛一村茶农正在抢抓农时采摘新茶嫩芽。近年来,茶叶已成为当地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奔小康。谢万柏摄

    编者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随着机械化农业、绿色农业、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业态的涌现,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更显迫切,越来越多“农创客”“土专家”回到农村广阔舞台上大显身手,描绘精彩的美丽乡村新图景。

    方城前荒村农民靠提供技术致富

    请俺指导种梨树?需提前下订单!

    □本报记者孟向东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曾倩本报通讯员李善喜

    3月3日,阳光明媚,人称“梨博士”的方城县博望镇前荒村黄金梨种植能手李中心在自家的梨园里忙活着。“春暖花开,正是照顾梨树的好时候。年后俺天天出去帮人修剪梨树,最远的一次到了唐河县,今天得空把自己家收拾一下。”

    每年开春,在刚刚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的前荒村,像李中心一样的种梨高手们都忙得不可开交。

    2002年,前荒村在当地率先引种原产韩国的黄金梨。近年来,该村与中国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单位建立联系,邀请专家教授定期来村指导,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目前,该村黄金梨种植面积达3200多亩,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前荒村村民注重练好“内功”闯市场。目前,前荒村经过培训并掌握专业技术的农民在300人以上,涌现出“梨博士”“梨专家”近百名,李中心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梨树修剪是增产、提质的关键环节。前荒村最早种植黄金梨的李中心、曾宪伟、苗金刚等人,通过培训掌握了黄金梨种植、管理的理论知识,并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出“留头剪枝”“交错拉枝”等修剪新法,不但坐果均匀、梨果大小一致率高,而且亩均产量提高15%,残次果率下降20%。

    前荒村的黄金梨亩均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远远高于周围村镇。前荒村“能人”掌握的技术受人追捧,外地种梨户纷纷赶来学习,并争相聘请他们当技术顾问。

    “之前自己家1亩梨多挣个千把块,就能开心老半天,没想到现在帮人指导剪个枝,挣得比这多得多。”技术能手张希国说,他把12亩梨园交给妻儿管护,自己常年承包外地梨园,挣得比家里梨园还多。李中心、曾宪伟等人还组织管理团队,外出提供季节性服务,每个人一年能挣5万元以上。

    “俺村有30多名种梨高手,外地种梨户想请他们都得提前预约,即使下了‘订单’、交了订金也要排队等候,没有想到咱‘泥腿子’有了技术也会这么吃香!”该村党支部书记胡世举自豪地说。

    从“外出谋发展”到“返乡当老板”

    ——返乡创业成为乡村振兴重要力量

    □本报记者逯彦萃本报通讯员孙琦英

    “又一批泡菜完成打包,即将乘飞机直飞韩国。”3月5日,舞钢市美宜佳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80后大学毕业生范会娜欣喜地告诉记者,返乡创业这两年多,生意越做越红火。

    近年来,在中原大地上,有不少“范会娜”实现了从“外出谋发展”到“返乡当老板”的转变,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家乡机会更多了

    曾经的“孔雀东南飞”,为何会变为如今的“凤还巢”?亲历者认为,因为家乡发展势头更好了,机会更多了。

    在周口市瑞能服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加班加点忙生产。企业老板唐书景自从2010年返乡创业以来,不仅扩大了自己的产业版图,还带动当地约4000人就业。“产品销路一直很好,从原来的只做外贸出口,到现在外贸、内销两驾马车并驾齐驱。”

    曾经在东莞一家大型鞋厂当车间主任的王云飞,在外拼搏多年,挣了钱、掌握了技术、了解了市场,把眼光转回家乡,在商丘睢县办起了云飞鞋业公司。“咱老家营商环境更好了,人力成本低,交通方便,回来创业还能带动邻里乡亲一起奔小康。”王云飞说,“比在外面漂着好。”

    不少在外谋发展的务工人员看准了家乡的机遇,加入了返乡创业的大军。在豫北的清丰县,返乡创业的叶现增创办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现代家具企业;在豫东的淮阳县,返乡创业人员唐书景创办了服帽有限公司,产品畅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豫南的新野县,王馨返乡创办鼎泰鑫电子精工科技有限公司,在智能装备研发上取得了突破,成为印制电路微钻行业全球排名靠前的企业。

    政策更给力了

    “不少在外拼搏的老乡,经过外面世界的淬炼,成为集先进理念、信息、技术和资源于一身的优秀人才。”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些人返乡创业,解决了乡村振兴最关键的“人”的问题。

    为了鼓励更多人返乡创业,我省思路清晰,措施到位。

    创业有场地。政府鼓励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等各类园区积极吸纳符合发展规划要求的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入驻。王云飞告诉记者,当地政府建好了标准化车间,返乡创业者能“拎包入驻”,一年才1.8万元的租赁费用。

    融资有支持。我省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投资基金”,一些地方采取自然人担保、园区担保、财产担保、“公司+农户”担保等形式,降低担保门槛,加大贴息力度。

    招工有渠道。为了让返乡创业者解除用人的后顾之忧,政府当红娘,把工人送上门。连续多年,我省开展“春风行动”,把招聘会开到“村头”,鼓励农民家门口就业。

    2020年,我省新增农民工返乡创业16.4万人,带动就业74.68万人。返乡创业人员在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也架起了城乡互动的桥梁,成为农村发展的带动者、城市文明的传播者、美丽乡村的建设者,为城乡融合开辟了新途径,成为乡村振兴重要力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