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脱贫攻坚的“许昌解法”

    鹅鸭生态养殖,开启致富之路

    □本报记者 董学彦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烜

    这是一曲告别贫困的时代壮歌,这是一幅鏖战乡村的史诗画卷,这是一张可圈可点的民生答卷。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许昌市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立足激发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凝聚各种扶贫力量,探索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坚决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4年至2019年,许昌市19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4.8万户16.6万人实现稳定脱贫;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2591元增至去年的11558元,翻了两番多;在全省脱贫攻坚年度考核中,许昌市连续2年获得“好”等次,在无贫困县的省辖市中排名第一。

    勠力同心    织就脱贫攻坚“责任网”

    “这个斯斯文文的年轻人,会不会是来走过场的?”3年前,当许昌市农机系统机关干部段华珍来到鄢陵县望田镇蔡家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时,村民们投来的目光中有期盼,也有疑惑。

    一进村,段华珍压力不小。蔡家村无资源、少企业,人均耕地仅1亩,是豫中平原典型的贫困村。

    在逐一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后,段华珍主持召开“诸葛亮会”,请党员干部、村民代表畅所欲言,为蔡家村发展“把脉问诊”。“村里没路灯,群众意见大”“庄稼是‘望天收’,得解决用水难题”“缺少产业支撑,经济就很难上去”……村民的所缺、所需、所忧、所盼,他都默默记在心里。

    扑下身子踏实干,小村如今换新颜。记者日前来到蔡家村,只见村里新修了柏油路,新装了60盏路灯,新打的22眼机井投入使用,投资20万元的村文化大院成了村民休闲娱乐的“幸福大院”。在推动产业发展上,段华珍看准当地产业优势,引入鄢陵亿鑫实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打造小辣椒深加工扶贫基地,让贫困户既能在扶贫基地打工,又能享受利润分红。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在许昌,500多名驻村第一书记、834名驻村工作队员、2084个脱贫责任组长、2万余名帮扶责任人活跃在田间地头、扶贫车间,他们抓产业、跑项目、引资金、引技术,成为脱贫攻坚的“急先锋”和群众致富路上的“主心骨”。

    许昌市委、市政府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成立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不断完善“责任链”,抓好县委书记、重点行业部门负责人、基层扶贫干部等“关键人”,始终做到领导不松手、干部不松劲、工作不松懈。

    前不久,许昌市委书记胡五岳轻车简从,深入禹州乡村就脱贫攻坚工作进行调研。他殷殷叮嘱驻村一线帮扶干部:“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最后关头,要慎终如始,抖擞精神,牢记责任,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11月24日,许昌市市长史根治在建安区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再次强调:“当前正处于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紧要关头,要思想不能松、劲头不能减、工作不能虚、作风不能浮,严格对照标准,确保全面达标,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决胜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许昌市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议已11次听取脱贫攻坚专题汇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市级领导开展调研90多次,协调解决问题110多个,推进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落下!”许昌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庄严承诺,化作全市上下凝心聚力、精准发力、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实际行动。

    精准施策    打造脱贫增收“新引擎”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具体就是要看贫困村有无致富产业,贫困户有无致富项目。

    “山崦谁家绿树中,短墙半露石榴红。”11月15日,襄城县颍阳镇牛庄村荣仙果蔬种植产业扶贫基地一片繁忙景象。“每亩石榴产量在3000斤以上,收入在1万元左右。”该基地负责人李富生介绍,他们采用“家庭农场+贫困户”模式,带动12名贫困群众通过分红、务工等方式,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产业扶贫是脱贫之本。许昌市持续做强花木、中药材、烟叶、蜂产品、食用菌、蔬菜、优质小麦、“三粉”等8大特色产业,先后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带贫经营主体155家,带动贫困户19530人。

    脱贫攻坚,需要“量体裁衣”:许昌将“精准”视为脱贫攻坚的关键词,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先后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0.28亿元,精准实施2948个项目,使群众反映强烈的“出行难”“用电难”“通信难”等问题得以解决。

    脱贫攻坚,需要创新突破:通过机制创新,许昌市开展“千企帮千村”活动,1303家民营企业与1485个村结成帮扶对子,帮扶贫困户6000多户;通过方法创新,许昌市抢抓“互联网+”机遇,将脱贫攻坚与电子商务有机融合,实现贫困村电商服务点的全覆盖,让贫困家庭的特色农副产品搭上了网络快车。

    脱贫攻坚,需要凝聚合力:许昌市总工会投入帮扶资金上千万元,帮助特殊贫困群体增收脱贫;共青团许昌市委组建“产业扶贫青年服务队”,惠及贫困群众近2000人;许昌市妇联累计培育省级“巧媳妇”创业就业工程示范基地20家、市级“巧媳妇”工程示范基地(站点)160家,培训贫困家庭妇女近3000人次……

    襄城县紫云镇雷洞村、禹州市神垕镇槐树湾村、长葛市后河镇榆林村……在前不久举行的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镇和休闲观光园区评选中,许昌市有8个村镇入选。该市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着力打造1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培育旅游示范基地;围绕壮大村集体经济谋划实施产业项目,建设扶贫工厂(车间)数以百计,培育了一批年集体收入50万元以上的强村富村。

    此外,许昌市利用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紧密联系的天然优势,通过吸纳务工、订单收购、代种代养、入股分红和土地流转5种利益联结机制,把贫困群众嵌入产业发展链条,实现大产业增收全覆盖,小项目扶持精准到户,促进了贫困群众持续增收。

    贴心政策    为特困群体提供兜底保障

    “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知心话……”在鄢陵县怡康苑的小广场上,54岁的护理员刘爱春又唱起她拿手的豫剧《朝阳沟》。台上,她嗓音洪亮,手势、身段有板有眼。台下,十几个坐轮椅的“戏迷”听得津津有味。

    一段唱完,刘爱春清了清嗓子:“老了,唱得不中,俺下次努力。”

    “不老不老,你越唱越年轻了!”听众说。怡康苑是鄢陵县的一家养老机构,也是全国普惠养老城企联动的首批试点之一。走进这里,绿色的苗木、芬芳的花草随处可见,俨然一座大花园。要说特别,就是住在这儿的248位“戏迷”,他们都是贫困重度残疾人。

    小康路上如何不落一人?鄢陵县瞄准这些特困群体,织牢兜底扶贫保障网。在这个新家,贫困重度残疾人享受免费集中托养,有专业治疗,有专人照理,还能看戏、锻炼、做手工等,丰富的生活让康养院里每天笑声朗朗。

    “兜底扶贫不是政策一‘兜’了之,要创新模式,实现托养一个人,解脱一群人,脱贫一家人。”鄢陵县委负责人说,县里精准摸底,针对分散供养特困户、重度残疾人等无产可扶、无业可就、无力脱贫的人员,探索集中供养、医疗托养等新模式。整合资金,统筹特困供养金、低保金等政策性资金,为“托养一个人”注入源头活水。

    谁来办托养?县中心医院成立怡康苑养老服务公司。“普惠养老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资源共享,不重复投资,提供长期照护、医疗康复、心理辅导等服务,兜好特困群体这个‘底’。”公司董事长苏俊生说。

    “照看一个人,拖累一群人,致贫一家人”,这是不少重度残疾人家庭的真实写照。

    许昌市瞄准重度残疾人等特困群体,政府、市场两手发力,探索集中供养、医疗托养等新模式,织牢兜底扶贫保障网。目前,全市共建立兜底保障机构186个,让5000多名特困人员托养有保障、生活更舒心。

    如何让贫困村的“家底”厚实起来?许昌市出台了《关于抓党建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贫困村采用入股分红、资源出租等方式,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百花齐放”,全市193个贫困村实现了“村村有集体经济、户户有增收项目”。

    “手拉手,一起走。”许昌市结对帮扶淅川县,从推动产业发展、开展劳务合作、加强人才支援、支持基础建设等多方面入手,倾情帮扶淅川县脱贫“摘帽”,在全省脱贫攻坚结对帮扶考评中获得“好”等次。

    “使命如山,号角催阵,唯有克难攻坚,加压奋进!”胡五岳说,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最关键阶段,更要下足“绣花”功夫,念好精准“真经”,啃下最硬的“骨头”,拿下最后的“山头”,攻下最坚固的“堡垒”,凝心聚力打赢高质量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收官任务,交出质量高、成色足的优秀答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