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营商环境的“许昌创新”

    大学生回乡创业忙

    □本报记者 董学彦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烜

    行政审批事项全省最少,企业开办全流程一日办结,全面实现“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为促进就业创业降门槛;“四个一百”专项行动服务企业“百分百”,“首席服务官”护航企业发展实打实,让便利高效成为许昌营商环境的代名词;为民营经济营造“碧水蓝天”,民企数量之多、占比之高,在河南首屈一指……

    “门里是企业的事,门外是政府的事。”在你追我赶的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许昌以改革破难题,以服务增活力,凭借主动作为的担当、克难攻坚的干劲,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构筑“亲”“清”政商关系、谱写出铿锵有力的奋进之歌。

    《河南省城市可持续发展报告(2019)》和《河南经济发展报告(2020)》显示,许昌市营商环境位居全省第二、可持续发展排名全省第二、经济综合竞争力位列全省第三。

    审批“瘦身”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没想到许昌现在开办企业这么方便,登录网站一次性全办好了……来之前,我还担心涉及多个部门,流程会很复杂……”12月初,作为一家总部在俄罗斯的外商独资子公司法人,郑亚丽来到许昌市民之家——注册成立公司。在企业开办服务区帮办员许果真的指导下,郑亚丽自己点开电脑、登录平台,填写各项身份和材料信息……不到两个小时,办理营业执照、申领相关发票等业务全部顺利办结。

    “我老家在信阳,但在许昌做生意很舒心,生活也很便利。”郑亚丽说,“我们是一家涉足能源、环保的公司,在固废处理领域拥有先进的核心技术,相信一定会有一番作为。”

    “其实对市民而言,只要家里有一台联网的电脑,就能办理这些业务,不过来这里会得到更有效的指导,业务办理也会更快一点儿。”从2018年4月开始就在这里当帮办员,许果真对这项工作颇为熟悉,“深化‘放管服’改革,每年都有新成效,确确实实为群众带来了便利。”

    今年以来,许昌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工作,完成了市直1843项行政权力和329项公共服务事项的梳理、认领、录入和发布,各县(市、区)录入完成率、要素完整度全部达到100%。

    善政必简。许昌市通过持续精简办事环节、优化办事流程,市级“零跑动”事项数提升至1818项,占比81.48%,市级即办件事项增加至768项,占比35.23%。新梳理138项凭身份证就可以办理的“一证通办”事项,企业和群众办事只需要提供一张身份证即可办理,无需提供其他证明材料。

    目前,许昌市在行政许可类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基础上,市级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最多跑一次”,市本级行政许可类事项时限压缩比例达到87.02%,位居全省第二。

    审批不断“瘦身”,推动许昌人的创业热情“涨上去”。今年前11个月,全市各类市场主体同比增长9.8%,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聚焦重点

    “四个一百”为民企护航

    12月11日8时许,在位于鄢陵县产业集聚区的河南振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两辆满载医用辅料的卡车从厂区启运青岛港,在港口装船后将运抵欧洲。

    “17年前,振德医疗开始到鄢陵投资办厂,去年实现产值10亿元、利税5000万元,今年有望实现产值13亿元。”振德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河南振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鲁光明说,“下定决心来到这里,正是看中了许昌的产业生态圈、政商生态圈,事实也证明了我们的眼光没有错。”

    振德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上市民企,总部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产品涵盖基础敷料、手术感控、伤口护理等不同类别的医用产品。2003年,作为振德医疗的子公司,河南振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在鄢陵落地生根,起初生产医用纱布片,后来拓展到腹部垫、手术衣、手术包、绷带、医用口罩等领域,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区。

    “在疫情期间,公司迫切希望尽早拿到生产医用口罩、防护服的‘出生证’,许昌市领导在‘四个一百’服务企业活动中了解到我们的情况,积极沟通协调,使我们在48小时内拿到了医疗器械注册证和生产许可证,投入抗疫物资生产中。”鲁光明说。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众多企业在资金、产业链供应、市场拓展等方面遇到较大压力。为化解企业“堵点”“痛点”,许昌市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深化实施“四个一百”专项行动(市级领导联系服务100家重点工业企业、市县领导联系服务100个工业重点项目、100家企业银企对接、100家企业化解担保链风险),推进“一联三帮”(全面落实党政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帮助惠企政策落地、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帮助企业项目建设)保企稳业专项行动、推动经济发展由“暂停键”转为“快进键”,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复产达效。

    项目落地快不快,关键在“办手续”;企业发展好不好,核心在“破难题”。禹州市恒利来实业公司有核心技术,有产品销路,却遇到资金“拦路虎”。正当该公司总经理王迎战焦急之时,是当地金融工作局与银行上门服务,以1000万元科技贷资金破解“资金难”,推动企业新的生产线投入运行,产能得以大幅提升。

    与融资难相比,一些民营企业深陷担保链的泥潭难以自拔。为化解企业因担保链产生的风险,许昌市出台了《许昌市担保链风险企业化解处置实施办法》,并召集26家金融机构召开动员会,对银企对接和企业担保链排查工作进行部署。目前全市68家企业担保链风险问题逐步化解,重新焕发活力。

    经营难题如何破?许昌市所有市级领导和近200名县级领导深入企业和项目现场办公,截至目前已联系服务企业658家。如针对远东传动轴公司天然气供应问题,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上门服务,仅用一周时间就解决了问题。

    如今,许昌“四个一百”专项行动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的“金钥匙”、优化营商环境的“代名词”,得到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和广大企业家真诚拥护。

    亲清有道

    打造环境最优的开放高地

    当初,深圳裕同包装公司决定来到长葛生产高端手机包装盒时,决策层有些担忧:“人生地不熟,办厂流程会不会出现卡壳?”

    没想到,长葛市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在规划、建设、办证等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务,“首席服务官”张彦军驻厂开展服务,使企业3个月实现投产,创造了“裕同速度”。如今,远在深圳的董事会追加投资12.5亿元,建设裕同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把长三角地区一半以上的产能转移至长葛。

    “我们决定把北方总部建在许昌,不仅是因为这里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更重要的是政府真正把客商当成了亲人。”裕同包装驻长葛片区负责人加金良说,“许昌的‘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亲’在了行动上、‘清’在了骨子里,让民营企业家对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

    许昌市10个产业集聚区对入驻的重点民营企业全部实行“零阻碍”,建立重大项目“首席服务官”制度,让企业“入驻时放心、建设时专心、运营时安心”。森源、黄河等企业重点项目建设,均实现当年征地建设、当年投产运营。

    许昌市出台了《关于推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把自身定位于民营经济的“守夜人”“搭台者”和“清障手”,让企业“只用找路,不用求人”,民营经济发展才能根深叶茂、海阔天空。

    严禁对企业乱摊派、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乱募捐;严禁在市场准入、招商引资、项目审批等环节吃拿卡要、以权谋私……许昌市通过严格执行“五严禁、五严查、五个不”,做到“亲”不逾矩,坦诚交往,相互砥砺扶持;“清”不远疏,清白纯洁,不搞权钱交易。

    服务的“升级版”是引领。为提升企业家素质,许昌市启动了“企业家队伍培养十百千行动计划”,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合作办学,让企业家在家门口上名校,累计培训企业管理人员3万多人次,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拥有了“大家风度”。

    为充分发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作用,许昌市出台“许昌英才计划”,设立15亿元的“许昌英才基金”,奖励扶持资金逾2亿元,引进了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在内的一大批领军型、高层次人才来许昌创新创业,为许昌高质量发展引入了“源源活水”。

    不仅如此,许昌市还推出了以“招商合作、招才引智”为主要内容的“双招双引图”,汇聚了全市38条投资考察线路,68个招商平台载体,总面积达135平方公里的35个产业用地信息和48个投资合作机会信息,为外来资本选择许昌、投资许昌定制了一份“掌上攻略”,荣获中国信息协会设立的“2020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

    磅礴画卷正舒展,纵横当有凌云笔。挺立潮头的许昌人,正以披荆斩棘的气势、闯关夺隘的气概,致力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最佳“洼地”。一个投资环境最优、市场活力最强、办事成本最低、企业和群众获得感最佳的内陆开放新高地正扑面而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