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稳”“六保”的“许昌行动”

技术工人在生产一线熟练操作
□本报记者 董学彦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烜
这是务实之举:许昌市上下同心,共克时艰,早在3月初全市规上企业复工率已达100%,达产率保持全省第一,“抢先一个身位谋发展”,切实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亦是担当之责:疫情期间,许昌市口罩生产厂家从“0”增至9家,每天生产口罩逾300万只,还生产出5G负压型救护车、智能高速平面口罩机等多种重要物资设备,为战“疫”大局贡献力量。
更是奋进之歌:政府精准服务,企业主动作为,全市经济上半年“扭负为正”目标如期实现,前三季度GDP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
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许昌市统筹推进,化危为机,靠着一个个硬招、实招和暖招,让经济从“暂停键”加速转向“快进键”,奋力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为全省“探索路径、打造样板”。
稳住“压舱石”
演绎复工复产“协奏曲”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六稳”工作、“六保”任务,都把就业摆在首位。
“没想到有这么多好企业、好岗位,刚才我和好几家企业达成了求职意向。”12月初,在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一场人才招聘会上,大学毕业生刘茜圆在“家门口”找到了心仪工作。
在此次招聘会上,德瑞电子、瑞丰文化等近百家企业提供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1453人达成就业意向。
一组数据,诠释着“稳”与“保”的良好态势:前三季度,许昌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1728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121人、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18471人,分别完成省定目标任务的85.16%、102%、102.6%,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保持为零。
下班后,在许昌远东传动轴公司上班的赵辉哼着歌回家了,“多亏了建安区开展的‘留人行动’,我不用再跑到广东打工了,在家门口就找到了一份好工作,既能照顾家里,又能务工挣钱。”
26岁的赵辉家住建安区陈曹乡靳庄村,今年春节返乡后,受疫情影响暂时无法外出务工。彼时,年前接到海外订单的远东传动轴正在为招工问题发愁,是建安区实施的“留人行动”,搭建起供需双方对接桥梁。
企业复工复产,如何做好用工保障?针对一些企业受疫情影响出现的用工短缺问题,建安区组成18个服务专班,一面主动了解企业在生产经营尤其是用工方面的困难,收集岗位需求信息;一面深入乡村开展宣传动员和务工引导,通过“留人行动”实现精准对接,既破解了企业“用工难”,又能发挥返乡人员的劳动技能和工作经验,用工单位和劳动者都很满意。
受疫情影响,许多线下招聘关了“门”,但许昌通过“云端”招聘开了“窗”。许昌市人社局深入实施“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就业服务活动,通过官网、微信、App等平台开展网络招聘活动,促进企业和求职者精准对接。截至目前,该局累积发布网络招聘信息249期,服务各类用人单位4063家次,开发就业岗位91058个,招聘网站日均浏览量5022次,累计浏览量135万次,服务各类求职人员106598人次。
企业是许昌振兴发展的中坚力量。保市场主体就是保就业、保民生,稳企业就是稳投资、稳增长。
——“减费用”。许昌市全面落实社保费减免政策,前三季度累计减免三项社会保险费7.01亿元,涉及企业7434家,惠及职工33万多人。
——“返补贴”。许昌市为295家企业发放应急稳岗返还补贴1.9亿元,惠及职工2.79万人;为422家企业发放援企稳岗补贴1501.78万元,惠及职工3.41万人。许昌市人社局主动联系对接全市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人才就业服务机构和生产疫情防控急需物资的企业,引导、协助申请特殊时期运营补贴、就业创业服务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
——“强培训”。职业培训是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许昌市开展了线上返乡创业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就业重点群体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培训,已累计培训各类人员5万余人。
交通畅通是企业复工复产的重要前提。津药瑞达(许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医药原材料生产企业,复产过程中遇到物流受阻问题,许昌市工信局与交通运输局联动,主动上门服务,很快帮企业解决了问题。
服务“加码”,推动复工复产的“加速度”,激发出市场主体的活力。截至6月底,许昌市各类市场主体达到31.1万户,同比增长9.85%;拥有企业8.75万户,同比增长14.24%。
把牢“定星盘”
“链长制”推动产业链协同转动
长葛市森源重工的停车场上,几台准备交付的5G智慧型负压救护车和医疗救护方舱系列车辆格外显眼。登上其中一台医疗救援指挥方舱车,可容纳20人的指挥中心宽敞明亮,车内搭载的5G通信设备,能够保障车辆在复杂环境下实现远程诊疗、可视化调度等。
很难想象,这批产品从无到有仅用了21天。
“疫情发生后,防疫物资供应紧张,我们果断将目光投向了医疗救护专用车领域,最早一批复工的就是我们的研发团队。”森源重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西山说。
不仅如此,森源重工还聚焦我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短板,陆续研发了医疗救护保障系列科技产品。
“简单来说就是打造一个‘移动医院’,研发的手术车、病房车、通讯指挥车、宿营车等12种特种车辆,展开后相当于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陈西山说,目前,已有多家企业、医疗机构提出数千万元的合作意向。
距离许昌约100公里的国家电网郑州祭城供电所院内,20台由许继集团提供的有序充电设备投入使用。与此同时,许继电动汽车充换电产业基地一片忙碌,一批刚下线的充电设备正在进行最后的测试。
疫情压力下,依托“新基建”的强劲东风,许继集团研究开发了有序充电、大功率、无线充电等40余款充换电产品,在提高充电灵活性、便捷性、智能化及长寿命等方面取得突破。
企业复工复产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不可缺失。今年2月,许继集团成为许昌市首批复工的企业,但企业配套链条中的66家中小企业此时大多处于停工状态,使这家电力装备行业的知名企业面临上游原材料短缺等难题。
得益于许昌市首创的“链长制”工作模式,当地工信、交通等多部门主动靠前服务,对66家企业挨个摸排,及时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员工出行、防疫物资准备不足等难题,推动上下游链条各环节企业协同复工。今年前三季度,许继集团完成产值同比增长45%,实现逆势上扬。
许昌市从全市摸排出了32家龙头骨干企业及其配套企业361家,连同9大新兴产业链,共梳理形成了41条配套链,由市级领导担任“链长”,确保了大中小企业供应链环节的有效衔接,从而全面提高达产率。
为给企业排忧解难,许昌市成立了金融服务、生产协调、优化营商环境等服务专班,协同推进“四个一百”专项行动,已办结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上千个,办结率在95%以上。
打出“组合拳”
“暖心”举措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为支持抗疫防护工作,我们公司准备转产防护服,时间很急,手续该如何办理?”疫情期间,许昌市建安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朱晓明,接到了许昌蓝天服装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晓燕的求助电话。
蓝天服装是一家设计生产交通制服、森林防火阻燃服、西装等服装的企业,具备生产一类医疗器械的条件。得知该企业的复工诉求,朱晓明立刻电话联系相关科室,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逐条指导企业办理网上申报及准备材料。
随后,朱晓明与王晓燕一起来到许昌市市场监管局提交资料,现场针对材料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逐项沟通,办理了备案审批。在大家的通力协作下,从企业准备申报到拿到产品资质备案证书,仅用了不到24小时!
全市各级各部门迅速行动,帮助企业纾困解难:市金融部门深入推进“百千万”行动计划和“861”暖春行动,不断深化银企合作;市发改委加快重点项目联审联批,29个省重点项目156项审批事项已全部办结,审结率100%;市住建局协调供气、供热企业,对困难企业实行“欠费不停供”措施;市人社局指导企业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帮助企业解决用工实际困难……
非常时期,当有非常举措。针对企业面临的现金流压力加大、市场开拓受阻等难点问题,许昌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支持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若干政策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举措,对企业复工复产及“六稳”“六保”工作进行部署,打出一套漂亮的政策“组合拳”,让企业吃上了“定心丸”。
强化金融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做好金融服务,确保各类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降低。重点抓好对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制造业企业的金融服务,重点纾解有市场前景企业的流动性资金困难。目前,全市金融机构累计为567家企业提供各项贷款65.93亿元,争取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近亿元。
优化企业服务:开设绿色通道,帮助受困企业复工复产和科研创新,市级领导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把服务做到每个企业“心坎”上。
支持企业用工:因企施策,明确了援企稳岗、缓缴社会保险费、缓交住房公积金等措施。对于不裁员或者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可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
减轻企业负担: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提供了减免企业房租、减免企业税费、延期交纳税款等多项保障性举措。
“越是非常时期,越要保持清醒头脑,打好基础,强化创新,实干争先,将危机转化为跨越发展的契机。”许昌市委书记胡五岳说。
砥砺进取捷报传,奋发有为勇争先。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许昌市以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精神,“抢机遇、抢时间、抢要素”,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让发展韧性和活力得到充分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