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脱贫攻坚施良策 精准帮扶有绝招

    小核桃发展成大产业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王小萍 龚鸣 本报通讯员 孙玉

    2016年以来,三门峡市建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机制,以“五个一批”为重点,打出脱贫攻坚“组合拳”,大力推进金融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消费扶贫等融合发展,发挥党建扶贫的引领作用,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该市上下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大扶贫工作格局,坚持市县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工作机制,瞄准总攻目标,下足绣花功夫,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市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34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序列,卢氏县2019年顺利脱贫摘帽,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1

    金融活水浇灌致富花

    前不久,以全国自强模范、三门峡市卢氏县残疾人贫困户杨书春为原型,我省首部脱贫攻坚主题电影《铁拐》在三门峡举行首映式。

    12月4日,记者来到卢氏县瓦窑沟乡观沟村时,杨书春正挑着猪粪浇灌菜地。1992年,杨书春不幸被侧翻的矿车砸断左腿高位截肢,但他并没有被打倒,“我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要干出名堂给残疾人做个榜样,凭自己的劳动摆脱贫困走向幸福生活……”

    2017年年初,老杨获悉可以申请扶贫贷款,就申请了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发展了1万袋袋料香菇,养了2头母猪和20余头小猪,逐渐扩大生产规模办起了家庭养猪场。他还带领本村150余户贫困户发展袋料香菇、养猪脱贫致富。“政府拉一把,咱要站起来!”杨书春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提名奖,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2017年,我省在全省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卢氏县建设金融扶贫试验区,探索形成了以“证银联动、风险共担、多方参与、合作共赢”为基本思路,以金融服务体系、信用评价体系、风险防控体系、产业支撑体系“四大体系”为特点的金融扶贫“卢氏模式”。

    就在记者来到老杨家的这天,卢氏农商行的客户经理也来到贫困户家中走访,“我们定期对贷款户进行回访,了解贷款资金的使用情况,看是否符合当时申报的脱贫项目。”对贷款户进行回访,是卢氏县构建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的一部分。如果贫困户的贷款不是用于产业发展,银行就会对其停止授信、贷款。对不良贷款率超过3%的乡镇或超过5%的行政村,也会停止发放贷款。卢氏通过对全县超过90%的农户进行信息采集,按照140多项具体指标评定农户的信用等级,作为银行发放扶贫贷款的重要依据。

    在“卢氏模式”的引领下,2018年开始,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又针对工作推进中遇到的“保险公司不愿保、贷款银行不愿贷”“带贫机制不完善、贫困群众不会干”“产融结合不紧密、增收效果不明显”等新问题,进一步探索完善“产融结合、风险防控、带贫发展”等三项工作机制。目前,三门峡市扶贫小额信贷投放已经达到28.9亿元,累计拉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150多亿元投入到产业扶贫中。

    2

    因地制宜勤耕产业良田

    “二仙坡”是三门峡市林果业一张亮丽的名片。在三门峡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二仙坡果业坚持党建引领共享发展成果,实行“非公有制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和“党建+电商+扶贫”模式推进精准扶贫,带动全区6061户贫困户发展高山苹果34000亩,户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12月7日,二仙坡绿色果业有限公司苹果园里,陕州区大营镇寺古洼村村民李应超正在给果树修枝。“在基地务工一年有2万多元收入,还能免费听专家讲课学习新技术,也不耽误照看自家的5亩苹果园。”李应超说。

    如今,振兴果业的“二仙坡模式”已在陕州区推广复制。像李应超这样,依靠在基地务工脱贫的人员占二仙坡公司员工的70%。

    大力推进“林果菌牧菜烟药渔”八大特色产业是三门峡市产业扶贫打出的一张牌。“我们通过发挥到户增收资金、扶贫小额信贷、精准扶贫企业贷、特色农业保险等的支持作用,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组织、集体经济、能人大户带动的‘四带模式’,引导贫困群众抢抓农时发展产业。”三门峡市扶贫办主任王耀文介绍。

    渑池县段村乡四龙庙村原来是个穷困的小山村,如今遍地都是柿子林、花椒树。四龙庙村党支部书记张东堂成为山沟里1364人的脱贫致富带头人,成功将本地特色产品牛心柿推向全国。如今,村民们守在家门口就能致富,全村外出务工人员不到15%。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三门峡市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和根本之策,依托资源优势及禀赋,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实现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2016年以来,该市投入财政专项产业扶贫项目资金21.24亿元,累计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505个。2019年全市特色产业产值达到210.18亿元,占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5.6%;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45元,其中以特色产业为主的家庭经营性净收入达到7466元,占比47.72%,居第一位。截至2019年年底,产业扶贫措施覆盖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20.7万人,占建档立卡总人口92%,户均年增收8500元。

    3

    易地搬迁挪穷窝拔穷根

    “一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则三五户,少则一两家。”直到2015年年底,在卢氏县山区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群众仍住在土坯房和土窑洞里。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深山区群众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也是三门峡市“五个一批”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在我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卢氏县兴贤里社区,街道整洁、设施齐全,这里安置着来自18个乡镇、268个行政村、935个居民组的贫困群众共2757户、11227人。“为了让这些来自十里八乡的群众像‘一家人’一样过日子,兴贤里社区积极发挥基层组织的堡垒作用,成立了管理委员会,设立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卫生、物业等服务部门15个,设置民政、就业等便民窗口8个。”12月9日,兴贤里搬迁安置社区管委会主任黑华宁说。

    2019年以来,三门峡市上下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总体目标,采取用基层党建引领、用特色产业支撑、用专业人才服务、用三治融合推动、用公共服务完善后续扶持等五项措施,实现后续扶持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在老宅住着,出门就是满眼山,挑一担水得走二三里山路,起早贪黑干还是难脱贫。搬到社区后,咱有了施展本事的天地。”12月8日,搬迁至兴贤里社区的潘河乡村民刘黑旦说,他牵头成立了兴昌劳务合作公司,带领社区留守妇女、老年人和残疾人等100余人在县城附近干绿化工程,不但自己脱贫了,还带领社区群众每年创收200余万元。

    目前,三门峡市76个靠近城镇安置点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近6000万元,45%以上的安置点集体经济接近属地中心村集体经济平均水平。据了解,“十三五”期间,三门峡市完成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18658户、65257人,占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人数的四分之一,是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最重的地区。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提前两年完成搬迁建设任务,是全省第一个整建制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省辖市,多次受到国家和省里的表彰。

    4

    健康扶贫筑牢公卫防线

    在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禹王路街道北朝村卫生所里,村医徐雄波和妻子杨惠文在这里一扎根就是18年。乡亲们不仅小病不用出村,也喜欢上门找这对村医夫妇聊天。时间久了,夫妻俩成了北朝村的“健康活档案”,谁家有慢性病患者、谁家的娃需要接种疫苗、谁对哪些药物过敏,他们都一清二楚。

    除穷根,先除“病根”。三门峡市实施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精准对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以及残疾人的关爱体系,保证乡村医生队伍的人才储备。据了解,该市为贫困群众筑牢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和大病兜底等五重防线,全市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参保率、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合格乡村医生配备和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履约服务率均达到100%。

    在卢氏县,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拥有智慧的“大脑”。目前,“华鹊健康云平台”覆盖全县323家村卫生所、20家乡镇卫生院、4家县级公立医院,平台入驻医生500余人。

    12月8日,卢氏县潘河乡三岔村村民何彩芳告诉记者:“有一天我觉得不舒服,测量后发现血压高,正寻思去医院,没想到家庭医生李秋峰立马就知道了情况,还上门为我治疗。”总人口38.2万人的卢氏县,已有99.32%的人建立了电子健康档案,他们像何彩芳一样享受精准、优化、即时的智能医疗服务。

    回应民生期盼,把握时代脉搏,健康扶贫是一项有温度的民生工程。三门峡市严格落实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就医结算政策,累计救治患大病贫困患者7922人,救治率100%。

    5

    教育扶贫托举未来希望

    灵宝市一高生物教师高江辉,用生动活泼的网络课堂赢得了40余万的点赞;教育局机关志愿者在湖滨区桥西社区“三无”小区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共参与311人次,累计服务1244小时……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三门峡市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和一线教师积极担当,谱写了一曲勇战疫情的慷慨之歌。为实现“停课不停学”,首届中原名师杜振龙、中原教学名师胡邦霞、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文娟等190位市级以上三门峡市名师参与了“崤函名师云课堂”录制活动,466节网课涵盖中小学所有主科及体音美学科2020年春季课程,为防疫期间蜗居家中的同学奉上优质的精神食粮。

    据统计,全市共有18173名教师参与网上教学工作,共有269374名学生参与了线上学习。网课上线后,如何解决困难家庭无电脑、无手机或网络环境不好等不能正常开展网络学习的情况?三门峡市各级教育部门及相关学校积极联合三大运营商为困难学生捐赠170部手机,为256个困难学生家庭实施免费宽带提速、减免流量费,困难学生就读学校向学生无偿提供531台电脑,保证所有贫困家庭学生能够正常上网课。

    发展教育,从源头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具有重大意义。三门峡市精准核查河南省教育厅反馈的该市义务教育阶段疑似辍学学生476人,对其中需劝返的58人,通过包人包户、“一生一策”等方式,已全部劝返入学。建立“一县一案”控辍保学联控联保工作机制,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现零辍学”。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80.14万人次、累计发放资助金4.46亿元,各学段资助金全部发放到位;“全面改薄”累计投入15.10亿余元,新建、改扩建薄弱学校594所;累计发放特岗教师工资1.03亿元,发放农村教师“一补两贴”5614.42万元;实现乡镇及以上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全覆盖,宽带网络接入率达到99.7%,位居河南省第三。

    6

    密织交通网促经济惠民生

    12月10日,记者顺着蜿蜒曲折的山路,来到海拔1100多米的灵宝市寺河乡坡根村张村坡村民组。刚到村口,就看见两辆大卡车满载苹果准备下山。

    “去年出村道路修通了,渐渐地有客商主动上门收苹果,现在我们村的苹果销往湖南、武汉、北京。”张村坡组组长赵海水说,“村民生活也方便了,开车去寺河乡买馍买面来回只要一个小时。”

    通道路、通班车、深入推进场站建设……2016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三门峡市交通运输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交通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至2018年年底共投资3.7亿元完成了163个贫困村道路和9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出口路,建设里程435公里,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了通硬化路和通班车目标,提前两年完成交通脱贫攻坚任务。在此基础上,2019年又完成通村入组工程526公里,完成总投资2.6亿元,将行政村预约班客车比例由14.3%下降至1%,超额完成了省定5%的目标任务。

    复工复产以来,当地建立工作专班,统筹抓好疫情防控、运输服务保障和重点项目复工工作。共投入客运包车254台,“点对点”累计向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发送农民工5516人。三门峡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交通运输局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把持续深入推进‘百县通村入组工程’和‘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与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结合起来,为三门峡构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提供良好的交通运输服务保障。”

    7

    扶贫新招给苹果核桃上保险

    三门峡是特色农业大市和优势农产品重点产区,特色农业在农业总产值中的占比达到了85%,苹果、核桃等产量均位居全省第一,食用菊、中药材等产量均居全省前三位,这些产业具有投入大、周期长、市场波动大、抵御灾害能力弱的缺点。如何发挥保险的保障功能,为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脱贫构筑一道安全线?近年来,三门峡市委市政府统筹谋划,创新实施“特色农业保险(苹果、食用菌等4种)”“新增特色农业保险(花椒、连翘等10种)”和“苹果保险+期货”等农业保险产品,初步形成特色农业“4+10+1”既保成本又保价格覆盖全面的大保险格局,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具体做法:市委市政府将苹果、核桃、食用菌等14种特色农产品保费分担比例确定为:市、县两级财政各承担40%,投保人仅自担20%;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其自担部分由市、县财政按照1:4的比例承担,最大限度减轻群众负担。苹果“保险+期货”项目,每亩保费737.1元,果农仅需自交10%即73.71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

    这种做法马上见到了成效,截至2020年11月底,三种保险累计理赔1347起,实际赔付0.693亿元,其中,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赔付6028户、1509万元,户均降低损失2500元。2020年,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到170万亩,总产量18.87亿公斤,产量和面积双双稳居全省第一;食用菌栽培规模4.2亿袋,鲜品产量41万吨;连翘面积、产量居全省第一,产量占全国的25%。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