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协力谋发展 步履铿锵奔小康

粮食丰收。陈辉摄
□本报记者孟向东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王娟
冬日,漫步南阳大地,处处洋溢着生机和活力。白河碧水荡漾,河面水鸟蹁跹,构成一幅美好的生态画面;牧原集团肉食产业综合体项目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一大批项目集群正加速推进;“三馆一院”大幕将启,楚风汉韵中勾勒出妙不可言的城市剪影……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十三五”时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南阳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围绕建设具有较强吸纳集聚能力和重要影响力的大城市,强力实施“两轮两翼”战略,重抓重推“九大专项”,开拓进取,克难攻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家底更殷实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南阳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主产区,为全国21个粮食年产超百亿斤的城市之一,素有“中州粮仓”美誉。“十三五”期间,南阳市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工作总要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稳步提升,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40亿斤左右,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同时,南阳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重要水源地,肩负着保生态和促发展的双重使命。近年来,南阳市共建立了小麦、玉米、蔬菜、南阳黄牛等十多种农产品的标准综合体,“三品一标”认证基地面积达到462万亩,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35万亩,地理标志产品13个。牧原生猪、科尔沁肉牛、卧龙月季、南召玉兰、西峡香菇、淅川软籽石榴、内乡薄壳核桃、镇平莲藕等一批企业品牌和区域特色品牌中外驰名。
同时,南阳一直是重要的生猪调出大市,年外调生猪300多万头,所以南阳市场猪肉充足,“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物丰价稳。
行稳方能致远。南阳市持续实施“两轮两翼”战略,重抓重推“九大专项”,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突出项目带动作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地。在96平方公里的新城区,满城绿色半城水的美好画卷已徐徐展开,中央商务区、商业综合体等项目挂图作战,牧原集团“百场千万”工程、镇平想念产业园、唐河曹氏百川现代农业示范园、社旗赊店酒乡小镇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建设火热进行,南阳白河大数据产业园、南阳鼎泰高科产业园等新兴产业项目集群建设加速推进。
一组组数字见证了城市发展的步伐。2016年,南阳市工业增加值105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931.69亿元;2017年,工业增加值1221.9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1%;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1%。2019年,在减税14亿元的大背景下,该市税收增收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体魄更强健
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引领未来。“十三五”期间,南阳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20多家,是“十二五”期间的近5倍,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2%。
产业转型步伐加快。2019年,光电信息、防爆、乐凯华光等一批专业园区初具规模,入驻企业449家。目前,南阳拥有高新技术后备企业220家,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58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50家。近两年,该市共签订科技合作协议20多项,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120多人,建成众创空间等各类创新创业孵化载体30多个。
同时,南阳改革开放的步伐也不断加大。2020年1月,南阳市被六部委批准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卧龙综合保税区功能不断完善,国际航空物流通道、南阳—宁波舟山港铁海联运线路陆续打通,成功获批省内首家集装箱A型无轨车站,开通至俄罗斯货运班列,实现双向满载运行,综保区进出口业务快速增长。
5年来,南阳市成功举办了世界月季洲际大会、张仲景医药文化节、玉雕文化节等节会;参与世博会、投洽会等经贸洽谈活动,4年累计引进落地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500个以上;“十三五”前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600亿元,年均增长7.4%。
一系列的成绩昭示着南阳经济发展更加健康平稳,城市体魄更加强健。特别是今年,面对疫情的重大考验,全市1.6万个基层党组织和数十万名党员,深入开展“举党旗战一线、亮党徽当先锋”活动。市县两级共成立临时党委243个、临时党支部4954个,30余万名党员递交请战书,参与值班值守、宣传教育、便民服务等工作,形成了农村、社区党旗飘飘、党徽闪闪的抗疫工作局面。南阳还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进“三有一可”机制,破解了数百万名务工人员、十多万个市场主体亟待解决的劳务输出难题。在4月中旬,该市1427家限上工业企业中有1403家复工复产,复工率达到98.3%;118家限上物流企业中,复工113家。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市完成城镇新增就业7.66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8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11万人,呈现稳中有进、量质齐升的良好就业态势。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南阳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
生活更幸福
民生所指,国运所系;民心所向,政之所行。“十三五”时期,南阳市委、市政府以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奋斗目标,出实招、用实劲、求实效。
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南阳贫困人口基数大、分布广、兜底任务重。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南阳市把脱贫攻坚作为赢起输不起的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和“良心活”,下足绣花功夫,努力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全市上下以有解思维破难题,打好“四季攻坚”硬仗,落实兜底保障机制,真督实查促进问题整改,铆足干劲冲刺决战,走出了具有南阳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7个贫困县摘帽,1112个贫困村出列,81.46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南阳创新的众多攻坚做法受到广泛瞩目。医保救助工程推广全国,整市推进牧原“3+N”产业扶贫模式、创新运用“4+2”工作法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实施扶贫信访“三率三色”督办评价机制等做法,得到国务院领导批示;政福保工程、特殊贫困群体“四集中”兜底保障、防贫保等措施,受到省领导肯定。在河南省各省辖市脱贫攻坚成效综合评价中,南阳市进步明显,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好”的等次。在这场攻坚战中,贫困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国家的温暖,如今他们摆脱贫困桎梏,踏上小康之路,觉得道路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城乡居民“钱袋子”越来越鼓。2015年至2019年,南阳市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5140元增至33442元,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777元增至15166元,城乡居民安居乐业,共享高质量发展丰硕成果。
民生实事温暖人心。12月10日,南阳市第二完全学校,孩子们在明亮的图书馆里,开启了快乐的阅读之旅。从2017年开始,南阳市每年在中心城区新建4所十五年制完全学校,每所投资4亿元左右、占地面积不少于200亩,目前已有8所学校开始招生,8所在建,4所正在积极开展前期工作;中心城区每年新建、扩建中小学校6所左右,累计新建、改建、扩建中小学校36所,增加学位4.38万个。各县区也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教育项目,增加了学位供给,极大地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全市建成城市老年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28所,建筑面积41000平方米,床位1101张。同时,农村社区互助式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建成农村老年人幸福院、互助家园382个,直接服务老年人2万余名。
社会保障能力增强。社会保险基本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社会救助覆盖面逐步扩大,低保标准持续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3880元提高到4560元,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标准每人每年6000元。
郑渝高铁郑襄段通车运营,南阳正式步入高铁时代;卧龙岗文化产业园、张仲景文化产业园、南阳古城加快建设;8条内河整治全面完成,补源和水系连通工程启动实施;市政、交通等配套公共设施持续完善;社会大局安全稳定,连续多年获评“全省平安建设优秀省辖市”……南阳大地处处书写着和谐发展的幸福诗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凝眸回望,这份厚重而亮眼的成绩单一笔笔重重落在了南阳全体党员干部向着使命集结的初心里,落在了各项事业攀升的数据曲线里,落在了百姓共享平安和谐的幸福笑脸上,也落在了不负韶华奔向新征程的铿锵步伐中。“十三五”就要圆满收官,“十四五”即将顺利启航。站在新起点,南阳市上下将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接续奋斗,携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州粮仓”
南阳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工程河南粮食生产核心主产区
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40亿斤左右
●“三品一标”认证基地面积达到462万亩
●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35万亩
●地理标志产品13个●“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物丰价稳
2019年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1%
连续三年上升
税收增收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9%
●目前,拥有高新技术后备企业220家,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58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550家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2%
●4年累计引进落地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500个以上
“十三五”前4年全市进出口总额突破600亿元
年均增长7.4%
7个贫困县摘帽1112个贫困村出列81.46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2015年~2019年,南阳市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5140元增至33442元
●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0777元增至1516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