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南日报 >> 内容

解读脱贫攻坚的“西峡密码”

    勤劳酿造“甜蜜事业”李金喜摄

    □孟向东杨文甫封德李金喜张宇

    冬日的八百里伏牛山,寒气袭人。

    走进地处老界岭南麓的西峡县,感受到的却是一派火热的发展氛围,随处可见人们忙碌的身影:果园里,人头攒动,果农们正在为猕猴桃树越冬施有机肥;菇棚里,花菇绽放,菇农的脸上露出丰收的喜悦;庭院里,机声隆隆,药农趁着好天气加工刚刚采摘下来的山茱萸……

    在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六省份80个县区中,西峡是唯一不享受特困政策扶持的县。面对自然条件较差、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薄弱等不利因素,该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首要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壮大“菌果药旅”特色主导扶贫产业,做强“农字号”扶贫企业,推进“全域党建”,推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高质量脱贫,向全县人民呈上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在连续五年的脱贫攻坚综合考评中,西峡稳居全市前列、全省第一方阵。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西峡党群、干群凝心聚力,以忠诚担当的境界、夙夜在公的状态、滚石上山的精神、久久为功的韧劲,精准把脉、对症开方,打好组合拳、下足绣花功,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让高质量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西峡县委书记周华锋说。

    产业固基

    激活精准扶贫“造血”功能

    “今年种一万三千袋香菇,头茬菇就收回了本钱,后边这三茬都净赚哩!”正在米坪镇河西村香菇基地采摘二茬香菇的脱贫户肖海姣一脸的兴奋。依托发展香菇产业,肖海姣不仅还清了十多万元的外债,还建了新房,购置了新潮家具。

    西峡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深山县,如何将绿水青山“变现”为金山银山?该县立足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的实际,坚持“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绿色发展之路”,在生态产业上做文章。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西峡县把香菇产业作为富民“一号工程”,制定香菇标准化种植规范,建成了沿鹳河百公里香菇标准化长廊,建成标准化基地173处,实现了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形成了“上接基地、中连市场、下游打造骨干龙头出口企业”的完整产业链,成为全国最大的干香菇出口货源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真正实现了“买全国、卖全球”。

    政府引导,让猕猴桃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起垄整地、制杆拉丝有政府补贴,水利、道路、用电等基础设施有政府配套,种苗上有政府提供,技术上有政府培训……在政府强力扶持下,该县已建成了312国道沿线百公里猕猴桃长廊,种植面积达13.5万亩。

    通过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种植管理模式,推动山茱萸快速发展,使全县种植面积达22万亩,山茱萸种植户达3.5万户,年产量4000吨。

    数据显示,香菇、猕猴桃、山茱萸三大特色农业年综合产值达200亿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份额超过80%。通过实施到户增收项目和小额贴息贷款等帮扶措施,把全县3792户10288名贫困群众直接或间接嵌入“产业链条”中,用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稳定脱贫,形成“三大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良性互动。

    生态是西峡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该县依托建成的17个A级景区,采取安置就业、提供摊位、入股收益等方式,引导旅游企业在资源利用、企业用工用地上优先考虑扶贫对象,让贫困人口分享景区发展带来的“红利”。

    化山村在龙潭沟景区带动下,采取“景区+农户”模式,建成农家宾馆142家,覆盖农户近600人。同时,以扶贫小额贷款、土地流转、安排就业等方式,带动33户贫困户45人直接脱贫,化山村也由省级贫困村发展成为全省十佳美丽乡村。

    推进全域旅游,实现全境美丽。该县突出山水观光、特色餐饮、山地避暑、农游采摘、民俗体验等不同主题,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全域旅游相结合,同步规划了丹水恐龙小镇、丁河猕猴桃小镇、双龙香菇小镇、太平镇避暑养生小镇等4个特色小镇,打造了东坪、中坪、黄狮、鱼库等10个特色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县已建成乡村旅游专业村21个,带动6个乡镇、1.5万农民吃上了“旅游饭”,年综合效益超过4亿元。

    企业强体

    包联帮扶致力互动“双赢”

    走进丹水镇健羊牧业公司,白杨林掩映着白墙蓝顶厂房。这家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奶羊企业,在政府提供的“精准扶贫企业贷款”的扶持下,企业规模逐年扩大,吸纳企业周边193名群众参与到养殖、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条”中。“我帮公司养羊,公司上门挤奶,每斤奶补贴我3元钱,一年下来仅此一项收入3000元。”脱贫户王根生算了一笔经济账。

    龙头企业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大市场。该县在发展“菌果药”特色产业的同时,实施“抓大带小”的企业发展战略,逐步培育壮大了宛西制药、仲景大厨房、华邦和果然风情等一大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把贫困群众吸附在种植、加工、仓储、购销、流通服务等产业链上,把龙头企业的车间建在田间村头,发挥贫困户各自潜能,实现家门口创业就业。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西峡县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协同,从全县1042家工业企业中筛选确定与特色产业关联度高、经营状况优、发展潜力好、带动能力强、社会责任感强的151家“农字头”企业,包联帮扶全县脱贫任务较重的行政村,落实感情联心、项目联建、创业联动、机制联通、责任联担“五联互动”机制和产业扶持到户、项目托管到户、投资收益到户、转移就业到户“四策到户”措施,把脱贫攻坚的立柱、信贷资金的安全牢牢地夯到产业上、托在企业上,把贫困群众一户一户、一人一人深度嵌入项目中、融入企业中。

    “产业发展主要靠龙头企业带动,企业做大了,产业自然就做强了,脱贫攻坚也有了坚强的支撑。”县委副书记周清玉一语中的。

    据了解,该县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带贫新机制,打出增收“组合拳”,先后推出“产业带动、产业共建、产业扶持、就业带动”四种带贫模式。仲景宛西制药公司在米坪、石界河等9个乡镇36个村建立山茱萸扶贫产业基地,企业为药农免费提供有机化肥、无公害农药、种子、技术服务,提高收购价的“四免一提高”政策,全县814户药农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受益,户均年收益3300元。对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由带贫企业提供就业岗位。

    目前,全县帮扶企业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8.7亿元,带动贫困群众发展致富,帮助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改善基础设施。“企业扶贫共覆盖贫困户5685户11298人,分别占应享受扶贫政策的贫困户6864户14296人的83%和79%。”副县长李雪介绍。

    党建铸魂

    全域发力补齐民生“短板”

    “在全域党建工作的推动下,联合党支部整合多方力量,在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我们村顺利退出贫困序列。”说起全域党建对脱贫攻坚的推动作用,西坪镇后塘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定均由衷感慨。

    地处豫陕交界的后塘沟村是西峡县3个未出列深度贫困村之一,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人才流失、土地贫瘠是该村脱贫致富的“拦路虎”,“十里九山难见田,谷深坡陡行路难”是该村的真实写照。

    今年4月,由县委书记周华锋挂帅的后塘沟村联合党支部成立,住建、民政、交通、水利等22个单位一把手为支部成员,成立了产业就业、兜底保障、医疗救助、人畜饮水、交通建设等6个功能性党小组,每个小组主抓一个弱项,各显神通,向贫困“山头”发起总攻。“联合党支部要把县、乡、村三级组织力量融合在一起,把各方面的资源调动起来,共同投入到深度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工作中。”在后塘沟村联合党支部党员大会上,县委书记周华锋对各成员单位寄予厚望。

    把工作落实在田间,把问题解决在地头,是后塘沟村脱贫攻坚联合党支部的工作常态。产业就业组开展技术培训,协助群众务工就业,发展冷库、养蜂、光伏产业,拓宽贫困群众增收的路子;交通建设组牵头整修近2公里村组道路,配备便民公交车;行业政策组实施易地搬迁21户,配套建设产业基地,并争取到银行贷款130万元作为贫困户发展资金。与此同时,联合党支部整合扶贫资金150万元,补齐交通、饮水、电力、通信等民生“短板”。

    后塘沟村成立联合党支部、整合帮扶资源,是该县推进全域党建的一个缩影。目前,该县已初步建立县处级领导包乡联村、县直单位包村联组、驻村工作队包村联户、在外商会包联农村基层组织、干部党员联系农户、企业包贫困村的“包联建促”组织体系,全县48名县处级领导分包58个重点村,117个县直单位定点帮扶117个行政村,172个非公企业、4个驻外商会对口支援176个村,因村施策、分类指导,围绕组织、阵地、队伍、项目、基地、机制六项内容,集中开展帮扶工作,形成全域党建引领、全域建强组织、全域统筹发展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党组织“加”起来,党建工作“融”起来。该县投入党建经费5000余万元,设立服务群众专项基金,多方筹资1400余万元,帮扶困难群众3200多户,通过整合项目资金、推行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扶持集体经济项目127个。

    通过党建融合引导各领域党组织打破行政隶属的壁垒,进行资源重构,以党建链引领产业链上各种要素的联动、工作链上各个单位的互促、服务链上各类资源的共享,汇聚起高质量脱贫的强大动能。“我们坚持将全域党建理念融入脱贫攻坚工作中,用党建这条红色纽带,将全域资源紧密联结,全力构建多方联动、共建共享的全域党建工作格局,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许晓燕说。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在脱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西峡47万人民以敢于担当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斗志,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坚决打赢了这场硬仗,啃下了硬骨头。目前,全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3200元,比2016年增长467%,居全市第一;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占68%,居全市第一;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4.74%下降到0,群众满意度、认可度均达99.8%以上。“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断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努力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县委副书记、县长马俊信心满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