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匠星耀中原 奋勇争先创未来丨崔二梅:扎根一线的创新“领头雁”
崔二梅是昊华宇航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聚氯乙烯分厂技术员、高级工程师。她长期奋斗在技术改造第一线,近年来先后完成转化工序热水泵改造、电石灰回收利用、干燥尾气粉尘治理等诸多技改项目,其中,她主导实施PVC转化工序技术改造,触媒消耗控制达到聚氯乙烯行业领先水平,年实现效益超千万元。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省级科技成果4项,解决行业技术难题30余项。202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3年前,崔二梅从焦作大学毕业进入昊华宇航,按照公司惯例,招录的大学生第一年上班都要到主要生产单位——烧碱分厂和PVC分厂熟悉每道工序工艺。有一次,因为操作失误被师傅训斥,崔二梅顶着风雪站在装置平台上,耳朵被冻得通红,眼泪在眼眶打转,她告诉自己:“不能退,要坚持下去!”“正是那一次的经历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设备摸透、把技术吃透!”。为把设备管道记清楚,崔二梅钻地沟、爬大罐、走管线,把每条管线的弯头、变径、阀门的尺寸、位置都深深印在脑海里。在技术员岗位上,崔二梅钻研PVC生产工艺技术,先后撰写了《低汞触媒在电石法生产聚氯乙烯中的试用效果》《PVC生产中清净废次氯酸钠回用于烧碱一次盐水》等多篇论文,并在全国聚氯乙烯技术年会、环保年会上作交流发言。
崔二梅获得的国家专利,全是从地沟里刨出来的金疙瘩。2021年暴雨季,她发现清净工序排出的次氯酸钠废液泛着诡异泡沫——这本是每年要花300万处理的污染物。她泡在实验室137天,终于调出废液回用配方,硬是从废水里抠出纯度99%的原料,每年省下1000万。现在车间的循环水利用率达到92%,比国标高12个百分点。
创新有时并不复杂,更非高不可攀、高深莫测,可能就隔着一层“窗户纸”,需要的是敢于捅破“窗户纸”的勇气。2020年底,崔二梅在翻阅杂志时,看到同行业有开展108m³聚合釜引发剂入釜程序改造的论文案例,她立刻找到分厂领导和技术人员探讨。当时大部分人觉得国外的技术不能改,但崔二梅不想放弃。当时效益正好,产品供不应求,产能的瓶颈就放在面前,一旦成功,可增加产量7000余吨,工人入釜清理等一系列劳动强度都将会降低一大截。崔二梅反复查资料、向行业内有经验的专家请教,翔实的资料面前,公司最终接受了崔二梅的意见。改造后,每釜可减少入料时间11分钟,每年提高PVC产量7172吨,年增加经济效益400余万元。
目前,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崔二梅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先头兵。这个爱钻地沟、爬管廊的女工程师,还培养出30多名技术骨干。她带着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团队共申报并授权16项国家专利,完成创新和攻关项目73项,成果转化22项,解决企业生产难题53项。
“科技创新不在远方,而是每一个眼前的、具体的事儿。每年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全力以赴去实现它,机会自然就来了”,崔二梅这样对工作室的小伙伴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