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延伸阅读 >> 内容

劳模匠星耀中原 奋勇争先创未来丨赵海雷:潜心科研 让中国盾构“崛起”

盾构机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作为国之重器,盾构机涉及地质、机械、力学、电气、控制、测量等多学科技术,有2万多个零部件,是衡量一个国家地下施工装备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在盾构隧道掘进机(TBM)施工领域,一支以赵海雷为核心成员的“施工控制与智能掘进创新团队”正开展科技攻关,为国家重大项目的快速施工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赵海雷现任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三所副所长,参加工作以来,他先后参与国家和省重大课题1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202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16年,赵海雷从上海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研究生毕业的时候,面临两个就业选择,一是在上海的国企——华力微电子工作搞半导体芯片研发,二是回到郑州,为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一方面是上海国际大都市的繁华和上海户口的诱惑,一方面是生我养我的家乡,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我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到家乡,用自己的所学为中原崛起做贡献。”

实习的时候,赵海雷被安排到了国产第一台TBM掘进机施工的地方——吉林引松供水工程。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盾构机这个庞然大物,“内心的激动难以用语言形容,感慨科技力量的强大,同时也感到自己的渺小,当时的情景,激发了我从事盾构研究的兴趣和动力”,随后,赵海雷学习了TBM相关的大量书籍,从盾构TBM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开始,有不懂的地方,在实验室就请教领导和同事,在项目上,就拿盾构图纸与实物请教现场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边学习边请教边思考,不到一年时间,他对TBM构造了然于胸,还考取了一级建造师,并通过了注册岩土的基础课程考试。

见习期刚满后,赵海雷接到第一个科研任务,去调研陕西引汉济渭秦岭隧洞TBM掘进低效、滚刀高耗的问题。“秦岭到处是坚硬无比的花岗岩,TBM掘进速度特别慢、滚刀磨损特别快,TBM‘牙口’不好,啃不动‘硬骨头’。进度慢、成本高不说,我们还得看老外的脸色。”时任项目刀具工程师的一番话,激起了他科研攻关的斗志。为了攻克这一难题,赵海雷和团队成员白天钻隧道检查刀具、记录数据、收集岩样,晚上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磨损规律、研讨实验方案。“我们先后从数十个隧道项目取回近千组岩石样品,开展了上百组钢针摩擦、岩石压剪、矿物检测等实验,终于摸清了滚刀与岩石的匹配关系。”该研究成果让赵海雷收获了第一个省级科技奖励,也更加坚定了他在隧道科研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决心。

大瑞铁路高黎贡山隧道是我国“一带一路”沿线——泛亚铁路重要交通网的关键一环,该隧道位于喜马拉雅地震带,被称为TBM施工“禁区”。那里的地质情况非常复杂,几乎囊括了所有不良地质和重大施工风险,TBM在里面掘进如同“在豆腐渣里打洞”,赵海雷作为课题核心成员,参与了依托该工程实施的国铁集团重大科研课题“复杂地质条件新型TBM研制及应用研究”,并联合研制出国产大直径硬岩TBM——“彩云号”,实现了国产TBM“从有到优”的跨越式发展。

研发长距离隧道施工物料运输智能调度系统的时候,为了得到精确的定位数据,赵海雷和团队经常在幽暗湿滑的隧道里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有时候在隧道里需要来回步行数十公里,当走出隧道的时候,感觉身体都虚脱了。”赵海雷说,“研发过程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但我并没有退缩,无论什么工作,只要接到了任务,就要把它从头到尾做好。每当看到自己亲自研发的产品,在祖国隧道建设方面派上了用场,心里真的特别激动和自豪。”

责编:周志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