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延伸阅读 >> 内容

王守国学术报告“萃取文化精髓 探寻中和之美”融会贯通引人入胜

文:邹一诺 赵文卓 图:史长来

视频:王铭

11月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原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二届主席王守国在河南大学做了题为“萃取文化精髓,探寻中和之美——以嵩山文化和苏东坡为例”的学术报告,融会贯通,妙语连珠,引人入胜,有高度、有深度、有宽度、有温度,知识点密集,信息量庞大,极富感染力。与会人员深受启发,受益良多。

本次讲座是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繁荣河南文艺评论”专题中的重要讲座,由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承办。高级编辑、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负责人赵慎珠主持讲座。

王守国

王守国从四个维度进行主题讲述:中和文化的标识意义,中和文化的丰富内涵,三教一体、万法一门:中和文化的嵩山积淀,一蓑烟雨任平生:从中和之美看苏东坡的艺术人生。

谈及中和文化的标识意义,王守国说,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亦有自强不息、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共同积淀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其次,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其中,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也彰显了中和之美的本质属性。

报告现场

现场

结合当下,他说,在国际局势、民族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方面的对立冲突愈演愈烈,中国的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愈发彰显出中和文化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他指出“中和”的意义在于不偏不倚谓之“中”、和而不同谓之“和”。“中和”就是指多元统一、相互尊重,无论是人际关系或国际关系,都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王守国从总论、音乐、饮食、中医三个方面,以先贤理论阐述中和文化的丰富内涵。他认为,只有两种或多种事物的融合,才能使之不断地生长,完全相同则难以为继,正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谈及音乐,他说,各色各异的曲调需要由主旋律串联起来形成和谐完整的乐曲,否则杂乱无章,正如交响乐中演奏的各种乐器,在指挥家的统一指挥下才能演奏出雄浑的乐章,正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说到饮食,他说,民以食为天,要从丰富的食材中提炼饮食美感,只有一种味道不免单调多种口味和谐搭配才更加适口,正所谓:“和五味以调口”;谈到中医,他认为五行理论规范着自然界事物与人体生命的方方面面。按照性质、属性相近以及内存联系的法则,归纳为五大系统,系统之间又按照五行的生克法则相互联系,从而组成了人体与自然界相互贯通的整体系统,正是中和文化之体现。

王守国

王守国以宗教融合为切入点,讲述中和文化在嵩山的文化积淀。他认为,嵩山是中和文化的显著表征,这不仅因为其地理位置,更因为其在“中”的位置上孕发的丰富的中和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嵩山“中和文化”是中华思想文化的精魂所在,这里有丰富的物质遗存,阐释着“中和文化”。他认为,嵩山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融汇和创新精神,这里是儒、道、释汇融的典范之地,同时又是儒、释、道升华为治世、治心、治性三位一体思想的更生之所。从中彰显出“和而不同”的共赢原则、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守中求新的创新意识等,更是现代社会破解国家冲突、宗教矛盾、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等世界问题的方式之一。

王守国赞美苏轼的艺术人生中充满了中和文化之韵味。他说,苏轼的“中和之美”思想与他的一生经历密切相关。乌台诗案之前,他恪守治世入仕的儒家思想,乌台诗案之后,他开始经历动荡反复的贬谪生活。即便如此,苏轼依然向往着能够被朝堂和国家重用。透过这段时期的纠结与反思,苏轼找到了自我的准确定位,从而寻求困境中的超脱淡然。可见,此时的苏轼不仅处于生活的动荡期,也正是思想及人生态度的替换和糅合时期。

王守国信手拈来苏轼的多首诗词,解读其诗歌的理性特征,展示苏轼的心路历程,所彰显的“中和之美”。“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心安处是吾乡”,是苏轼将儒、道、释三家思想兼容并包、融会贯通艺术人生的“中和之美”。

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席卫权说,本场讲座逻辑清晰又视野开阔,内容丰富又主题鲜明,以经典之美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中和之美”的丰盈内涵。


责编:朱晓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