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间的郑州建筑风华

河南日报 11-22 16:52 责编:刘克军 我要分享

    绘图/王伟宾

    启母阙

    嵩岳寺塔


    初祖庵

    峻极殿


    □阎铁成

    有人说,建筑是雄浑的诗作。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交响。我以为,建筑是历史的绚丽风华。

    说到中国的古代建筑,人们耳熟能详的是北京的皇家宫殿,山西的唐宋庙宇,然而,这些都是古代建筑的中晚期之作,早期作品在哪里?翻看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上面赫然写的是,列为第一号、第二号、第三号的中国早期建筑国宝在郑州,这是许多人没想到的。

    盘点郑州的古代建筑遗存,着实让人瞩目。从8000年前唐户半地穴式居所,到6000年前的大河村“木骨整塑”房屋,从4300年前古城寨廊庑式宫室建筑,到3400年前的小双桥高台宫殿,从2000年前礼制建筑汉三阙,到1500年前的宗教建筑嵩岳寺塔,从700年前的科技建筑观星台,到400年前的教育建筑嵩阳书院,从官式建筑中岳庙,到民间府邸康百万庄园,郑州地区历史建筑遗存跨越时代之长、种类之丰富、价值之巨大、数量之众多,世所罕见,它以中国建筑活动的源起、初创制度和形制典范的肇造、累累遗构的多彩与丰富、8000年建筑作品遗存的传承有序,构成了一部实例中国建筑史。

    ◎汉代三阙:礼仪之尊

    漫步嵩山之阳,人们往往沉醉于嵩山的壮美,却很少知道,中国古代建筑国宝中排在前三位的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就深藏在这雄浑的画卷中。

    阙,中国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当新石器时期的人们开始在居住区的周围挖壕设立栅栏,并在出入口建立供瞭望和值守的木楼时,便奠定了阙的最初形式,后来逐步演变为宫殿、衙署、祠庙、宅邸、关隘、陵墓、仓廪等重要建筑群前的对称性礼仪建筑,成为那个时代制度与建筑的经典。

岁月沧桑,历史上那些用土木建造的宏伟殿堂大都消失了,我们今天能见到最早的、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建筑,只有仍然伫立在天地间的那些石头垒砌的汉阙了。它们不仅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建筑精华,还让我们一睹那个社会的礼仪之尊。

    全国现存汉阙有34处,郑州占了3处,是拥有汉阙数量最多的城市。郑州的汉阙,保存完整,等级最高。现存汉阙中,多为私人家族墓阙或祠阙,独独郑州的汉阙,是国家祭祀活动建立的公共礼制建筑庙阙,是汉代国家祭祀建筑的仅存孤例,这是郑州汉三阙跻身建筑国宝前三,并在201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所在。

    嵩岳太室山下的中岳庙,2000年前被称为太室祠,是秦汉天子祭祀太室山的庙堂,由于太室山被古代的人们视为可与天地对话的圣山,所以,祭祀太室的庙堂建筑,格外浩荡。从山的黄盖峰之黄盖亭开始,向南辟中轴线长达2000余米,广建宫室亭台,形成了庞大的祭祀礼仪建筑群,而这组建筑群的开篇,便是它的礼仪之门——太室阙。

    太室阙,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8年),是三阙中建造最早的阙。阙由青石垒砌,巍然矗立在太室祠中轴线南起点的东、西两旁,两阙通高3.96米,为母子阙,由阙顶、阙身、阙基三部分组成,阙顶四阿房形式,雕仿木结构垂脊和瓦垄,阙身除刻有300余字的篆、隶铭文外,还浅浮雕铺首衔环、比目鱼、辟邪相、四灵图、虎食鬼、鲧画像、倒立图、羽人图等画像,生动反映了汉代社会的风俗和信仰。

    太室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庙阙,也是唯一一处庙阙共在的阙。站在太室阙北望,神道遥遥,殿堂重重,太室巍巍,庄严之感,油然而生,阙在礼制建筑格局中的经典功用,随之跃然。

启母阙与少室阙,分别位于太室山万岁峰下和少室山下,是启母庙和少室庙前的神道阙,均建于东汉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可惜今天的阙存庙已不在。两阙也以青石砌筑,其布局结构与太室阙相同。阙身雕有画像和文字,其中的禹化熊和蹴鞠图等,让人们领略到远古的英雄浩气和多彩的社会生活场景。

    郑州汉三阙庄重大气,反映了古代礼制建筑的雄浑和精湛。雕作神采飞扬,展现了传神张扬的泱泱汉风,成为领略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与完整建筑技术、艺术的经典之作。

    ◎魏唐浮屠:高塔之宗

    从嵩山中岳庙沿着太室山脚下的道路向西北走,山势如卧,一处处幽谷若宏大的画卷徐徐向人们展开,在那最深最美的峡谷中,掩藏着中国当今最古老的塔群——北魏嵩岳寺塔和十余座唐代宝塔。

    塔,并非中国所创,原是古印度用来保存释迦牟尼“舍利”的佛家建筑。两汉之际,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塔的建筑形式也传入中国,然而,其名称当时并不称塔,由于塔是舶来之物,中国古文中没有这个字,人们根据这种建筑的造型,结合音译“浮屠”和中国的文字,创造出了“塔”字来。塔在传入中国时,造型仍然是印度式建在台子上的半圆形冢,但是这种建筑的神圣和独特,迅速被中国的能工巧匠结合本土的建筑创新再造,大放异彩,形成了中国式的楼阁式塔、密檐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喇嘛塔、花塔等数十种类型,用途也跳出了佛界,扩展为景观塔,用来装点河山、镇守边关、望高眺览、壮志抒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朵奇葩。

 魏唐古塔群中,时代最早的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永平年间(公元508年—公元511年),这也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的砖塔。它高36.78米,一反传统的四角形布局,平面为十二角形,在一座很高的塔基上,矗起了14层密檐,开创了新风。塔身上以莲瓣为柱头、柱础的八角柱,以狮子为题做成的佛龛、火焰形的券面等,展现了对外域文化的接纳和创新。它在建造过程中,对物理、数学、美学、雕塑、建筑等的娴熟把握和运用,使它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经典。

    嵩山怀抱中的唐代砖石塔,有11座之多,是国内现存最多的地区。这些塔造型多样,装饰精美,或雄浑或秀丽或创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走向辉煌的多姿风采。法王寺一号塔和永泰寺塔建于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初年,为平面方形叠涩密檐式砖塔,外廓呈优美的抛物线形,秀丽挺拔,是中国密檐式砖塔的典型代表。法王寺塔底层外壁的四面,遗存有木构榫卯的遗存,说明当时建有“周回副屋”,这是早期塔的建筑特点和罕见遗存。法王寺二号塔、三号塔等七座塔为四方形亭阁式塔,伟岸雄硕,塔身砌有雕饰精美的券门,法王寺二号塔塔顶,用青石雕出的山花蕉叶、绶花和仰莲宝珠组成的塔刹,造型俊秀,精美异常,为唐塔中罕见精品。萧光师塔是唐代罕见的单层六边形亭阁式石塔,塔身上雕刻佛传故事和精美小佛塔等,塔内为六角形攒尖顶塔心室,上雕莲花藻井,精致典雅。净藏禅师塔为平面八角形单檐仿木结构亭式砖塔,是佛教建筑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建筑融合创新的珍贵实物标本,它以砖代木,逼真的仿木结构,形象展现出唐代八角亭式木结构建筑柱子、阑额、斗拱、门窗等做法,记录了唐代精湛的建筑工艺与时代特征,是不可多得的建筑瑰宝。该塔是我国现存古塔中最早用须弥座做基座的塔,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八角形砖塔。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评价说:“唐代砖石结构的墓塔中,采用木构式样最多的,只有净藏禅师塔一处。盛唐木建筑的式样,可由此推测一部分。但单就平面采用八角形一点而言,在现在我们所知道的资料里,没有比它更重要、年代更古老的了。”

    碧空如洗的蓝天下,苍茫雄浑的大山中,苍翠欲滴的绿色里,黄色的魏唐古塔们是那么优雅与傲然。虽然历经1000余年的风雨,虽然只用青砖黄泥筑就,却依然刚劲挺秀,容颜精致迷人,这在中国数以万计的古塔中是无以企及的。我想,正是创建时人们对中外经典文化的崇尚和向往,建造时工匠们追求完美的创新和不苟,才创造出中外文化融合美的结晶啊!

    ◎宋代初祖庵:法式之标

    少林寺西侧有条上山的古道,通往五乳峰的达摩默玄处,途中山腰极幽静的地方,坐落着一处院落,这是为纪念禅宗初祖达摩而建的初祖庵。这处深藏的庵堂,虽然没有山下的少林寺繁华,却引人瞩目,1996年它就位列国宝,比少林寺提早了三批。这不仅仅因为它是屈指可数的宋代建筑,更因为它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坐标。

    中国建筑到了唐宋时期走向了高峰,舒展大气,恢弘秀丽,无不张扬出文化的成熟与辉煌。实践的成熟自然催生理论的总结,于是,北宋时期在朝中主管营造事务的郑州人李诫,奉旨编写了《营造法式》,全书煌煌三十四卷,分释名、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部分,将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等13种176项工程的尺度标准以及基本操作要领,一一作了规定。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建筑施工标准化的著作,价值巨大。然千年之后,读懂它的人已经微乎其微,其专业化程度,连初读它的梁思成也视为“天书”。读懂它,成为许多人的追求。《营造法式》刊行于1103年,如此,寻找此后的宋代建筑,成为解读它的一把钥匙。

    1936年6月,以研究《营造法式》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一行人来到了初祖庵,映入他们眼帘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歇山式大殿,让人眼前一亮,刘敦桢当晚记述“此殿虽经重修,而大体犹存北宋旧物,殆无疑义”,发现北宋旧物,让他极为兴奋,当晚竟致失眠。翌日入殿勘察,又发现殿内石柱铭文清晰记载,大殿建于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这让一行人喜出望外。当时人们知道的两宋建筑遗存有数十座,但这些建筑要么是北宋初年,要么是南宋时期,距离《营造法式》时间不合,地域也稍远,而“建于宋徽宗宣和七年初祖庵大殿,是在时间与空间上与《营造法式》最接近之实物(梁思成语)”。这是解析《营造法式》的建筑实例啊!“标本”意义重大。

    人们的兴奋瞬间化作对大殿的悉心瞻仰,这不仅是一座北宋旧物,还是一座建筑艺术殿堂。晓谙《营造法式》的刘敦桢,兴奋得将大殿梁柱与书中标准一一对应解惑,细细欣赏大殿内外石柱上、殿墙石护脚上精美的雕刻。他在随后的笔记中,用“精美绚丽”“流畅秀丽”“手法极其灵活”“木结构所未见”“潇洒轻快的外形”等惜用的形容词语,记述了他的观感。梁思成更是给这座最接近《营造法式》的建筑实物高度评价:“殿檐柱雕卷草式荷渠,内杂饰人物、飞禽之类。内柱浮雕神王,墙护脚雕云水鱼龙等。佛座下龟脚及束腰所施饰卷草文,均极精美。”

    走进宁静清幽的初祖庵,仿若进入时空隧道,1300年前,六祖慧能栽下的侧柏挺拔葱郁,900年前的大殿仍是那时的旧物,还有明清的亭阁、历代的碑碣,人们随时便可融入那个时代,与那个时代对话。迈出一步就是千载,回眸一瞥便是百年,这是初祖庵的妙境。

    ◎清代峻极殿:庙堂之煌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祖先与山川是头等事项,用于祭祀的庙堂,便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主角。天下五岳皆有祀庙,五庙之中,中岳为魁,而中岳庙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建筑,是庙中主殿峻极殿,它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煌煌之美。

    中岳庙始建于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时奠定今日庙址基础,宋金时期(公元960年—1234年)形成今日布局,现存建筑为明清(公元1368年—1911年)重修。在这组长达2000米的宫殿建筑群中,供奉中岳神的峻极殿是核心,为了突出峻极之尊,营造者费尽心机。

    从中岳庙太室阙起步,展现在面前的是600米的肃穆神道,再过石翁仲亭、名山第一坊、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神库、化三门、四岳殿等序列建筑,步行1.5公里遥遥路程,人们才来到峻极殿院落前,这种在中轴线上以左右对称、纵深多进、多群组院落建筑形

    式布局,通过起、承、转、合漫长而完整有序的空间序列,起伏、收放等变化和建筑尺度的对比映衬,营造出肃然神圣的氛围,为达到最后的体验高潮,作了巧妙铺垫。

    峻极殿院落的大门,是立于高大台阶上面阔五间、两旁带有角门的威武建筑,踏上台阶,朝拜之心油然而生。跨过门房,一个阔达近万平方米的巨大院落,让人顿感天地宏阔和人的渺小。院落的东、西、南三面皆为廊房,迎面映入眼帘的,是屹立于院落中心的峻极殿,它背衬蓝天,古柏掩映,雄伟高大,金碧辉

    煌,四合独尊,营造者以这种拱卫的形式,凸显峻极殿神圣至上、无以复加的氛围,让人产生对岳神无限的尊崇和敬畏。

    峻极殿创立于宋代,明代毁于大火。清代建立后,在恢复明代紫禁城的同时,也对天下重要奉祀之所进行整修,顺治年间,取法北京紫禁城太和殿重建了峻极殿,据说,图样与工匠使用的是原班人马。

    峻极殿坐落在高三米、面积达1200平方米的巨大月台之上,四周围有石雕护栏,月台东、西、南三面设有踏跺,南面三路踏跺的中间一路铺有云龙丹陛。大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寓九五之尊,以22米高、重檐庑殿、黄瓦覆顶、雕梁画栋的规格,隆重至极。

    这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殿宇,也是规格最高、最奢侈的建筑。站在它面前,蓝天、黄瓦、绿树、红墙,优雅的飞檐、繁缛的斗拱、精美的彩绘、庄重的匾额,融为一体,是那么庄严大气,和谐优美,它把凝重和舒展精妙地融合在这一宏伟殿堂上,淋漓尽致地描画出中国建筑的富丽堂皇之美。

    郑州人以自己的卓越,创造留下了独具风采的建筑作品,在一个744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向人们展示出绵延两千年的建筑作品,这在中国当属唯一。

收藏
分享

精彩评论

手机快速登录
密码登录
手机快速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