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大象犀牛出没的河南或许还要迎接下一个冰川时代—豫版冰与 火之歌

大河报 05-18 05:19 责编:吴桐 我要分享

    地球的冷暖交替和昼夜变幻是我们自出生起最早知道的常识之一,因为它与人类和千千万万生活在这颗蓝色星球上的物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冰河世纪》《权力的游戏》中出现的常年冰封的大地、时刻呼啸的寒风,在数万年前,我们河南的先民也曾经历过。不久前,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发现“植物木乃伊”——阴沉木的消息引起公众的关注,有研究表明,这些阴沉木属于母生树或樟树等亚热带树种,据此推测,河南数千年前的气候如同今天的华南地区,犀牛、鬣狗、大象成群出没,万物蓬勃生长,那时我们的先民度过了一段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舒适的温暖时光。

    诸如此类,无一不在说明,气候与人的故事,其实时刻都在上演着,我们河南的先民也曾亲身体验过地球母亲谱写的“冰与火之歌”。

那么,为何同一个地区在不同的时期会有截然不同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对人类有哪些影响?它又是如何左右了文明的走向?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化身成一个经历过人类数万年发展历程的“超级原始人”——小古,通过他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为您细细阐述数万年来,在这片名为“豫”的土地上,气候与人类的故事。

气候如何左右河南文明的走向

冷暖之间,尽显历史的温度

大家好,我是小古,按照现代的算法,我已经有5万岁了吧。多亏了一门你们叫做考古的学科,让我能够知道我的年龄,并且再次看到我出生的那个地方。作为人类的一员,5万年的生命历程让我经历甚多,那些你们仅仅能从书本中看到的景象,曾经都真实地发生在我的生活中。最近,我看到一则关于阴沉木的消息,里面讲到了我们生活着的地方曾是另一种风貌;还有一部名叫《权力的游戏》的连续剧,里面那冰封的北境大陆,都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慢慢开启。那怡人的温暖和难耐的极寒,我都深有体会。如果你们感兴趣,那么接下来,让我带着你们一起跨越时间,感受那些曾真实发生过的“冰与火之歌”吧。

冰封中原 7万年前,末次冰期来临

    我们都知道,在距今约300万年前,我们的先祖开始有意识地将石头制作成各种各样不同功能的石器,这就标志着人类开始进入了旧石器时代。而作为我们的家园——地球,也同步进入了第四纪。

    第四纪的气候主旋律是以冰期和间冰期交替出现为表征。冰期是指全球持续低温、南北极及大陆性冰川、冰盖扩张,时间跨度一般为数万年;间冰期是指两次冰期之间,全球温度较高、大陆冰盖大幅度消融退缩的时期,一般持续千年。

    而我们的故事就从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冰期——末次冰期开始说起。大约7万年前,那时候我还没有出生,地球进入了末次冰期,天气开始慢慢变冷,但是冷的速度很慢,人类无法察觉,只有将这个变化放大到一个很大的时间跨度里才有所体现。

    大约在5万年前,我出生了。我记得,我的家是一个大大的山洞,旁边是一条宽宽的河,四周有成片的树林、草原和湖泊沼泽。

    现在只有在动物园里能看到或者早已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灭绝的动物在我们那时候遍地都是,像鹿、野牛、羚羊、鸵鸟,这些都是我们当时的主要食物来源;还有像犀牛、鬣狗、大象这样的动物我们一般不吃它们,因为搞不好就会受伤或死亡。当然我的妈妈和阿姨们也会去采集一些野果和谷物,在现在看来,我们的饮食可以说非常健康了。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那时候的气候比现在可好多了,就算是冬天冷的时候我光着上身也没太大问题,河里的水也不会结冰。我的朋友——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环境考古学副教授许俊杰跟我说,那时候跟我们一同生活的象名叫古棱齿象以及圣水牛等动物,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在现在的洛阳和新郑都曾发现过它的化石,这就说明我们那个时候的气候跟现在的亚热带或是热带气候差不多。他还跟我说,我出生的那个山洞现在被叫做织机洞遗址。

    渐渐地我发现,身边的人一代一代经历着生老病死,而我却一点也没变。于是我不得不经常换地方生活,因为我不想让人知道我的秘密。

    就这样过了很长时间,我发现,冬天越来越长,也越来越冷,我随着人们慢慢从河南迁徙到了南方。许俊杰告诉我,这个时候我已经活了差不多3万多年了,河南的气候也随着末次冰期的来临,慢慢变得不再适合人类居住,差不多比现在还要冷5~8摄氏度。这对于我们这些只有兽皮的原始人来说是致命的。

    后来,在南方生活的我听迁徙过来的人说,我的家乡已经是一片白雪皑皑之地,河流湖泊常年都是冰封的状态,就跟《权力的游戏》里的北境差不多。还有一些曾住在海边的人说,因为寒冷的原因,海平面也在逐年下降,现在的东海、黄海地区在当时已成为陆地,很多人顺着裸露的大陆架向东南方迁徙。

    许俊杰说,当时我正处在末次冰期最顶峰的时候,距今大约1.8万年。全球的气温都在下降,现在的北美洲整个就是一个大冰盖,而中国的冰点已经向南移到了差不多广州这个位置。我国广大的华南地区如江西、湖南等地成为较为适宜的生存之地,并且东南沿海的一个个岛屿成为跳板,人们乘坐独木舟开始漂洋过海。

豫见温暖 约8000年前,大暖期的文明爆发

    极寒的天气持续了差不多几千年,这一段时期内,人类为了生存使出浑身解数,不远万里从北往南迁徙,不过好在大家都顺利度过了这个艰难的阶段,我也不例外。

    距今1万年前后,地球走出了末次冰期,从而进入了冰后期,虽然偶尔有少数短暂的寒冷时期,但大体气候已经逐渐暖和湿润起来。距今8000年前后,河南地区气候的暖湿程度已超过现在,进入了全新世(最年轻的地质年代,从11700年前开始)以来最好的一个地质时期。随着气候好转,万物蓬勃生长。而我,也离开了生活了几千年的南方,又回到了我的家乡——河南。

    回到了河南,我并没有选择回原来的故乡,也就是现在的荥阳,而是选择了一处更适合居住的地方——贾湖。

    这里的人类群落比我出生的时候要大得多,虽然大部分时候人们依然靠狩猎和采集来获取食物,但由于人口的增多,人们开始将一些野生的谷物进行驯化。有经验的人开始尝试种植水稻、粟、黍、大豆等,并获得了成功,我们再也不用为了食物而发愁了。有人发明了一种用土烧成的容器来储存吃不完的粮食,这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制陶。

    许俊杰告诉我,当时的我处于全新世大暖期,年均气温较之今天高出2~3摄氏度,降水较之今天多出三分之一。因此,现在广泛分布于广西西南边陲龙州一带的龙州鲤、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丽蚌,在当时我们部落旁边的贾湖、泥河、沙河和灰河中大量存在,这确实也是我们当时经常吃的食物。

而现在是河南博物院镇馆之宝

的贾湖骨笛,在我们当时也是很常见的,基本可以说是有点文艺范的年轻人的必备之物。在我们那时候,如果你没有骨笛,不会吹两首小曲,姑娘可是看都不看你一眼的。许俊杰后来跟我说,我们当时做骨笛所用的鹤骨,属于一种典型的亚热带鸟类,说明我们当时的气候确实非常不错。

    温暖宜人的气候造就了人类的发展,丰富的食物来源同样也催生了文明的进程。在随后的几千年中,大暖期达到顶峰,人类文明也迎来了一个大爆发时期,而我们中原地区也绽放出了一个在未来震惊世界的文化——仰韶文化。

    在距今约7000~5000前年的河南,气候常年处在现在北回归线附近的状态,人类的部落越来越大,农业也渐渐取代狩猎占据了食物来源的主导。不再受自然和生存威胁的人们开始琢磨如何让生活丰富多彩起来。于是乎,仰韶彩陶应运而生,人们用线条和图案在陶器上肆意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还有的人,开始琢磨将那些自然发酵后带有令人兴奋的奇特味道的果实和谷物制成饮品,也就是我们现在叫做酒的东西;而我所在的部落,则开始建造完全在地面上的房子,还带房间和白墙,房子和房子都连在一起,不仅更坚固,也更舒服,而且整个部落都看起来整整齐齐的。5000多年后的今天,我曾生活过的这个部落遗址被考古学家发现,并建成了博物馆,人们还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大河村。

    如果你曾跟我一样,在这个时代生活过,你会发现,这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生存环境最好的时代:大象奔走于密林,鳄鱼隐藏于河边,鱼虾成群生活在河湖中,人们不用为了吃穿发愁,可以纵情抒发自己的情感,简单而快乐。有一组数字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时期文明的繁荣:全国共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7000多处,仰韶文化遗址有5000多处,仅中原地区就有3000多处。

    这个气候宜人的大暖期一直持续到了商代,而此时的我也一直生活在商朝的都城之中。这个时候,人们已经可以捕获并驯服大象,并用象牙制作精美的器物,我就曾在一次商王武丁举办的宴会上见过一个象牙杯,后来听说被他放在了他媳妇乙辛的墓里,你们现在管他媳妇叫妇好。另外,在商代王室祭祀的时候有时候也会用大象当祭品,这在你们现在称作殷墟的商都里都有发现。所以说,这个时候的河南,是有大象这种典型的亚热带动物大量存在的,这也直接说明了一直到商代,我们仍然处于大暖期之中,河南地区的气候仍然比现在要温暖湿润许多。所以,河南被叫做“豫”,一个人牵着一头象,可能就是这个原因。

    而许俊杰告诉我,正是由于这5000年的大暖期,造就了中原地区有一层40多厘米厚的富含营养的古土壤层,至今仍造福着人类。

    但,当时的我和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我们其实已经处在大暖期即将结束的时期,持续了近5000年的宜人气候,即将离我们远去。

冷热交替 约3000年前至今,动荡的间冰期

    许俊杰跟我说,在大暖期结束之后,河南地区的气候就开始了起起伏伏,忽冷忽热,而这种冷暖交替也直接影响了王朝的更替。起初我还不信,但他试着帮我回忆起了我所经历的一些历史事件。

    《国语·周语》记载“河竭而商亡”,黄河枯竭而商朝灭亡。我依稀记得,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时候,黄河确实已经断流了有一段时间了。

    而西周取代了商朝之后,气候也并没有好到哪里去。《竹书纪年》上记载周孝王时,长江一个大支流汉水,有两次结冰,发生于公元前903和公元前897年。而根据著名学者竺可桢的说法,西周的这次寒冷气候持续了100~200年。所以,在公元前771年,“戎狄交侵,暴虐中国”,游牧民族迫于生存,长期频繁南下侵扰周朝,西夷犬戎部落攻陷镐京,周平王迁都洛阳,西周灭亡。

    在这次短暂的寒冷期之后,在公元前700年~公元元年这段时间里,气候再一次回暖。《左传》记载,鲁国冬季采集不到冰,且生长有梅树和竹子。梅树和竹子一般生长在亚热带地区,因此表明,当时山东地区类似于现今江南的气候特征,而比山东更偏南的河南地区气候应该还要暖和。

    在公元前110年,黄河在濮阳决口,汉武帝为了把这个口子堵上,竟把当时家喻户晓的园林——淇园的竹子都砍光了。现在虽然在河南已经很少能见到竹子了,但在当时竹子确实是河南很普遍的植物,这也说明当时这里的气候接近亚热带。

    而这一段短暂的温暖,也造就了我们历史上又一次文明的绽放: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时,释迦牟尼已是14岁少年;待孔子去世11年之后(公元前468年),墨子出生;107年之后(公元前372年),孟子出生;110年之后(公元前369年),庄子诞生于河南商丘;132年之后(公元前347年),纵横家苏秦横空出世。再后来公元前280年,韩非子诞生于河南新郑。这些人在当时都是我崇拜的对象,他们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直至今日,依然散发着光辉。

    随后,气候又再一次进入了寒冷期,随之而来的是长达数百年的乱世——王莽篡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我还记得,有一年,曹丕组织了10万士兵在淮河边进行军事演习。由于气候寒冷、淮河结冰,军事演习不得不取消,这是我记忆里淮河第一次结冰;还有就是,在南北朝时候有个叫贾思勰的人,写了一本《齐民要术》,当时的人们基本都会按照这本书里写的来种植各种作物。那时候在河南种石榴,需要在冬天拿蒲藁把石榴的果实严严实实裹起来,要不就会冻坏,但现在却不用。这就表明当时确实比现在要冷得多。

    而后河南的气候,就如同之前我所经历的那样,时暖时冷,但无独有偶,每一次回暖都会迎来盛世,如隋唐、宋;而每一次寒冷都伴随着动荡,比如晚唐的五胡乱华、明朝的灭亡。据史学资料统计数据,自秦汉以来的2000年内,31个盛世、大治和中兴,21个发生在温暖时段,3个发生在由冷转暖时段,2个发生在由暖转冷时段;而在15次王朝更替中,11次出现在冷期时段。

    许俊杰跟我说,目前我们的气候虽然还算适宜,全球也有持续变暖干的趋势,但是这种变暖是我们人类活动造成的还是地球生态的自然变化,仍有待于深入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仍处在一个漫长间冰期,总的趋势是由温暖向寒冷变化,那么,你们做好准备要迎接又一个冰封时代了吗?

收藏
分享

精彩评论

手机快速登录
密码登录
手机快速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