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美食顾家馍,沈丘人最知道它的味儿

豫记 01-15 10:33 责编:吴桐 我要分享

这个暑假,一场以“发现故乡”为主题的大型暑期行动正在河南各地进行,豫记与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高校联合发起该行动以来,先后有300余名河南籍在校大学生加入,除了省内高校学生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全国其他省份的学生。豫记特开通“发现故乡”栏目,以一群热爱老家河南的大学生视角,重新发现故乡。这是第三期。

河南有着丰富多彩的面食文化,而沈丘的“顾家馍”是其中颇为出彩的一种,被誉为“豫东名吃”。

“顾家馍”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吃到的馍不一样,它是作为“面塑艺术”而存在的,更是在2008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种什么样的馍?它能吃吗?和普通的制作馍的方式相比,它的特殊之处在哪里?

李晶晶、李珂 | 文

豫记微信号:yjhltxdjm

据说顾家馍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当时的沈县(现在的沈丘县城关镇),在城南大门外夏湾村居住着一个叫顾维臣的人,外号叫“顾二别子”。

顾二别子开了个做馍卖馍的小作坊,最初只是为谋生计做的小买卖,但是他做的馍形状独特、滋味鲜美,且易于存放,因此广受欢迎,被称为“顾家花馍”,还曾作为贡品被进献给皇帝。

顾家馍流传至今,已经近两百年了。在沈丘县的老城镇泉河边,穿过夏湾村那弯曲的小巷子,在建于清代的九孔石桥的不远处,我们找到了顾家馍的第十七代传人顾三红的家。

历经百年风雨的九孔桥

通过他,我们了解到了顾家馍背后的故事。

据他介绍,顾家馍在和面、蒸制技巧上有一套独特技艺,顾姓对此秘不外传,且有“只传儿,不传女”之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时,过黄泛区,经过沈丘老城,顾家馍被拿来慰劳解放军。抗美援朝的时候顾家馍被送到朝鲜去慰问志愿军战士。

顾家馍是纯绿色产品,没有含任何添加剂……作为“顾家馍”这一民间技艺的传承者,他在向我们讲述时,言语之间流露出一股自豪之情。现如今,顾家馍仍然采取手工制作、家庭作坊的模式。

其基本制作流程为:选小麦-淘洗小麦-磨面(精选60%的精粉)-制酵头-调面发酵-揉面-发酵-再揉再发酵-揉面制坯-上锅蒸制-晾干-上色-描线勾花纹。此外,为了确保口味的纯正,揉面和制馍还在木案上操作,蒸馍多用大口铁锅、单竹秕、秫秆挺锅盖,很少用笼箱蒸 ,燃料多用木柴或庄稼秸秆等,很少用煤炭。

这样做出来的顾家馍不干不裂,可长时间储存,口味筋道微甜。顾家馍有两种形式:一是葫芦状的小白馍,不做多余雕饰,为日常所食;一是十二生肖、瓜果虫鱼类的面馍,造型写意夸张,色彩除了馍本身的白色,还有红、黄、绿、黑四种,勾画得栩栩如生,为祝寿、祭祀所用。

这些色彩缤纷的“面塑”着实吸引了我们的眼睛,它的颜色是怎么来的呢?这些面塑的着色过程有着严格的程序,有的是和在面团里,有的是在素面花蒸熟之后进行点染描绘,早晚各上色一遍,用白布覆盖,借助阳光的热量晾干,如此反复五天。这样制成的花馍,层次分明,栩栩如生,而且不褪色变色,细致至此。面食总归是免不了用来吃的,那么,这些颜料会含有有害的化学成分吗?

这个也不用担心,顾家馍使用的颜料,大多为植物染料或专门的食用色素,是从蔬菜水果的花、茎、叶和根块中通过揉搓、温水浸渍的办法提取出来,艳而不浮、安全可靠。

顾家馍有着丰富的内涵。临近沈丘县的鹿邑县,传说是道教始祖老子的故乡。而同样拥有悠久历史的沈丘老城,道教文化同样浓厚,城外不远处的大邢庄,即为道家武功“两仪拳”的发源地。顾家馍中的小白馍是葫芦形,底面又有s型太极纹。就造型来说,“混沌”即“葫芦”之音转,因此道家以葫芦为太极。

“混沌”指的是鸿蒙初创之时,天地间清浊混合的气,即为《道德经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色彩上来看,顾家馍的五彩面塑艺术,承袭了民间传统工艺的五行色观念:青、赤、黄、黑、白,这五种颜色,而被认为是色彩之正,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一一对应。

顾家馍与淮阳县太昊陵“人祖会”的泥泥狗,都是捏制的动物,多姿多彩,一个憨态可掬,一个古拙荒诞,有异曲同工之妙。

它们既是稚童的玩具,又是庄重的祭祀物品,两样完全不同的用途,居然毫无矛盾地统一起来了。

百年间,顾家馍通过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方法延续着。顾家馍名气在外,但是由于需要手工制作而且制作工序繁琐,产量太低,至今还是家庭作坊的模式,虽然有几次商机,但是由于纯手工制作的要求,未能形成规模化的产业。

(图片来自于网络)


支持
反对
收藏
分享

精彩评论

手机快速登录
密码登录
手机快速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