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库中的90后②丨靳冠辉:以文化为媒 讲好中国故事

河南手机报记者 张熠  实习生 范文瑜   视频 刘河远

1月17日上午,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三楼的研讨室内,结束授课的靳冠辉正在和留学生们用中文讨论寒假安排,“贴春联”“包饺子”和一声河南话的“中”让人忘记了学生们原本来自世界各地。

作为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靳冠辉用“讲好中国故事”描述这所智库的使命。“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倾听和理解,所以我喜欢和留学生们唠唠嗑,了解他们的想法。因为故事的讲述者,是我们,也是他们。”

毕业于外交学院的靳冠辉有着日语和国际关系的复合研究背景,读博期间也曾赴东京大学交换一年,专业和环境的改变让他不断思考: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我的研究方向‘外交话语学’是一门前沿交叉学科,涵盖了外交学、社会语言学、翻译学、跨文化交际、传播学等多个学科内容,既需要本专业的专才,更需要跨专业的全才。”完成博士学业后,靳冠辉回到故乡,加入郑州大学中国外交话语研究院,成为一名90后智库研究人员。

作为国内首个专门研究外交话语权的科研平台,中国外交话语研究院率先提出“外交话语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吸纳了外交部前新闻发言人孙玉玺大使、资深外交翻译专家陈明明大使、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原院长杨洁勉等知名学者担任机构重要职位。自2016年成立以来,智库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领导批示,先后举办多次影响深远的外交外事研讨会。与此同时,智库与河南省外事工作委员会共建中原文化与公共政策翻译研究院,联合成立河南省高端外事翻译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中国外交话语语料库”和“行业翻译语料库”为行业提供信息共享,在“翻译河南”工程优秀成果评选中获奖数量与层次均居全省第一。

加入智库两年后,靳冠辉成功主持了“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研究课题,已经成长为智库的骨干力量。被问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个曾经困扰他许久的问题时,靳冠辉给出了肯定的回答:“靠文化,文化是最好的外交名片。公共外交也是重要的力量,就像我们的留学生身着汉服走在异国街头展现东方文化,还有外国游客来到中国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都会带来润物无声的积极影响。”

研究院院长杨明星教授是靳冠辉的导师,他对文化外交有着更深入的见解:“国家间的交往既是文明互鉴的过程,也是文化软实力的较量。河南作为文化根脉和华夏起源,想讲好中国故事就离不开河南声音。我们的研究需要溯源传统、聚焦当代,比如用接地气的语言展示‘协和万邦’‘讲信修睦’‘亲仁善邻’这些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传统文化精髓;再比如大家很熟悉的电影《流浪地球》、外交小说《蹦极》等文艺作品都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展现。”

寒假伊始,靳冠辉的书桌上已经堆起了厚厚一摞跨文化研究的资料,他拿起其中一本说:“其实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中国像是一本14亿页的巨著,他们能够接触到的也许只有几页,但只要这几页足够生动鲜活,就能以情感共鸣令他们产生深入了解的兴趣。我们常说人是在相遇中发现自己,希望外交话语研究能成为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

责编:周志武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