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文化底蕴 讲好大运河法治文化故事
中国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作为中华文明重要标识,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8月31日到9月1日,由省司法厅组织的大运河法治文化带建设座谈会在滑县举行,旨在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时代特色和法治底蕴,打造高标准、高质量区域性大运河法治文化集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会后与会人员一起参观了滑县、浚县在大运河法治文化带建设中的示范基地。
沿着道口古街的街道漫步,古屋比邻、商铺连绵、巷弄穿错,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道口、浚县古镇是中国运河城镇的典型代表。在大运河的千年文脉中,河南一直是大运河最繁华的所在,由此衍生的经商文化、漕运文化、城市格局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原大地。2021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与大运河文化带关联的文化遗址有21处,我省就有5处。
"十四五"期间,河南是全国唯一一个承担黄河、大运河、长征、长城4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任务的省份。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八五”普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把法治元素融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高品质区域性法治文化阵地集群。此前,我省已重点打造了黄河法治文化带、南水北调法治文化带。
当前,我省正大力推进大运河法治文化带建设,法治的印迹也不断融入大运河两岸沿线人们的生活。
为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滑县专门建立了运河历史文化馆,馆内“卧而治之”“南山铁案”等成语字画体现了中国古代法治理念;在滑县法治文化展馆,有模拟法庭成为当地开展青少年普法活动的重要场所;在大运河研学基地,《滑州律谈》第二十二期“走进大运河”普法直播节目在这里直播。在浚县,大伾山上山小路被打造成一条普法宣传路;在淇河路社区,规划之初就将法治元素融入其中;炳良自强企业里,为残疾人群体提供精准普法,成为当地的一大特色。
如何更好地建设大运河法治文化带?来自郑州、洛阳等大运河沿线的省辖市司法局及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从大运河法治文化挖掘、培育、打造、宣传等多方面提出了建议。
为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法治文化带,下一步我省将从三个层次来推动。
挖掘保护的“核心圈”。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从馆藏文物中去寻找法律的印迹。做好大运河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宣传贯彻。
丰富法治文化的“影响圈”。在对传统文化的提炼保护传承的同时,加强法治阵地建设,依托运河公园等场所建设星罗棋布的园、馆、墙、廊、栏、窗,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形成立体影响力。
推进依法治理“辐射圈”。运河城镇的繁荣兴衰,都孕育着丰富的水运文化、乡土文化、商业文化,辐射周边乡里。以此为基点,深入“四级同创、三级示范”创建等,深化法治乡村建设,为大运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社会治理提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