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神奇实验室|“深加工”让粮食在“72变”中身价倍增
记者 唐晓玲 闫文瑞 视频 赵逸伦 刘河远
自从人类开始围坐在一起共同进餐,玉米小麦就与中国人的餐桌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小麦、玉米依旧是中国老百姓餐桌上的常见主粮,如何打破常规,实现小麦和玉米加工技术和产品的创新?这正是河南工业大学的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一直坚持研究的方向。记者7月28日见到研究中心副主任安红周教授时,他正拿着最新出品的某知名品牌“素肉”让食品感官评价实验室的实验员们一一品尝。
河南作为粮食大省,小麦面粉产量常年在2700万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3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每年向全国输出原粮和加工制成品达600亿斤以上。“粮食深加工的出现,可以最大程度的延伸粮食产业链,让一粒粒小麦一颗颗玉米开始‘72变’,不但可以提高初加工产品的得率,降低能耗,而且保留了更多的营养成分,又能把如麸皮、胚芽这类副产物‘吃干榨尽’,提高附加值。有利于农产品增效,农民增收。”据安教授介绍,小麦1.3元/斤,面粉2.5元/斤,而我们最常见的粮食深加工产品方便面1斤的单价可达19.2元,比小麦原料的“身价”翻了近15倍。
校企协同创新,可以说是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科研特色。近年来,研究中心与国内外粮食深加工企业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如世界500强的中粮集团、全球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五得利、世界最大的鲜湿面生产企业河南省南街村、河南最大的方便面企业白象等企业都建立有联合实验室或研发中心,以及相关的项目合作。
采访过程中,安教授带记者穿梭在实验楼中,虽是暑假,但所到之处皆有学生在做实验。“你看,我们的学生正揉面团呢,不同的面团放入面团流变检测仪,可以精准的监测发酵过程中的产气量、发酵高度、筋度、吸水量等指标,以此来给面粉‘分流’,让它们去生产最适合的产品,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品控’。”
1993年就踏上了科学研究之路的安红周,经历了30年的艰辛研究,将才华与青春献给了这门“接地气”的学问。他曾告诉学生“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和艰苦的过程,需要持之以恒不懈的努力,还需要团队的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不断创新,才能取得最终成功。”他希望河南工业大学的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在未来能有更大的发展,在高精尖的道路上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