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彩河南人”2020乡村振兴人物候选人事迹简介

大河客户端 我要分享

      (按姓氏笔画排序)

      1.代玉建,男,38岁,中共党员,兰考县仪封镇代庄村党支部书记。

      代玉建自2014年任兰考县仪封乡代庄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先后自费投入230多万元、协调投入800多万元改善村内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创新开展党员“一拖四”工作模式,有效提升治理水平。创办“怡心合作社”,带动180户群众发展大棚葡萄、绿化苗圃、果园、云台冰菊、鱼藕混养、肉鸡养殖、林下养鹅等高效农业,同时,大力发展大棚采摘、休闲垂钓、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2016年年底,代庄村成功摘掉了“贫困村”帽子,2019年底,33户114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全村人均收入由2014年的4600元增加到2019年的1.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由0元增长到30万元,连续6年“零上访”。

      代玉建2017年获司法部“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2016年被中共河南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入选“河南十大三农新闻人物”;2017获“河南青年五四奖章”;2017年被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等6部门授予“河南最美村官”称号;2020年被省委宣传部、团省委评为“新时代河南向上向善好青年”。

      2. 代红艳,女,46岁,中共党员,西平县海蓝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代红艳于2015年创办西平县海蓝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建设成集蛋鸡饲养销售、蔬菜种植销售、有机肥生产、大田托管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构建了“种植、养殖基地——秸秆、畜禽粪便——有机肥生产——种植基地”的循环模式。在经营企业的同时,她心系家乡,通过就业带动、产业带动等方式帮助五沟营镇、嫘祖镇、师灵镇、人和乡等乡镇脱贫致富。流转土地帮扶带动21户贫困户44人;吸纳贫困户就业帮扶带动11户贫困户35人;金融扶贫帮扶带动390户贫困户783人;到户增收帮扶带动708户贫困户1630人;大田托管帮扶带动244户贫困户441人。

       她多年来的慈善之举和光彩事迹,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代红艳曾荣获农业农村部“第二届全国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总决赛成长组优秀奖、被授予“2020年度河南省脱贫攻坚奖奉献奖”、“2019西平县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6年当选为驻马店市人大代表。

  3.冯亚珂,男,33岁,中共党员,嵩县黄庄乡三合村党支部副书记。

       2015年10月,冯亚珂离开城市,回到老家嵩县创业,他所创办的三合伏牛山写生基地解决了三合村65户贫困户的就业问题,并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发展。三合村“瓶颈”变“杠杆”,发展成集写生、休闲、度假、亲子、漂流、拓展训练、养生等旅游项目于一体的豫西最大的旅游写生基地,打造成中原最佳乡愁文化体验地、3A级景区“手绘小镇”,实现了华丽蝶变。目前,冯亚珂牵头与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洛阳师范学院、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等13所院校及31个美术培训机构达成合作意向,三合村年接待高校师生15000人次,农家宾馆和精品民宿稳定客源已突破7000人,年均每户增收8400余元,带动贫困户150余户,辐射周边收益预计达到1000万元。一支小画笔画出的“穷山富路”,让当地从“穷山沟”变成了“金银川”,让群众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文旅饭”。

  冯亚珂2019年被共青团中央和农业农村部共同授予“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2018年被共青团河南省委授予“河南青年五四奖章”,荣获“河南省脱贫攻坚奖”。

  4.孙继周,男,54岁,中共党员,河南省盛田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继周同志带领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他树立“原质、原味、原生态”品牌战略计划,将“盛田农业”打造成河南省著名商标,研发新产品54种,其中27种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盛田农业”原浆酸辣粉,被央视科教频道《味道》栏目和河南电视台《香香美食》栏目专题报道。

      孙继周同志注重发展绿色都市生态农业,助力乡村生态振兴;推广有机绿色防控技术,建成基地“楸苑”(红薯公园)和“桂园”(水果园);开展观光农业,创办“中国禹粉文化博物馆”,展示“禹州粉条”传统加工“十八道”工艺,展示全自动智能化鲜粉生产线。

   孙继周同志是“许昌市第十三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17年12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农村部共同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6年、2017年先后被评为“许昌市现代农业领军人才”、“许昌市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许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禹州粉条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5. 宁海峡,女,39岁,三门峡振农果业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

      宁海峡是一个走出农村又回到农村的创业女青年,也是一个通过发展梨果种植带动了近万名农民增收脱贫的无悔农业人。2003年,宁海峡开始种植梨树,2006年成立陕县秋黄梨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又成立了陕县振农果业专业合作社,开始了“公司——基地——农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道路,实现了年收入百万元。2013年,宁海峡的合作社带动附近乡镇的部分果农种植梨树2000亩。2016年,她充分发挥梨果种植管理和技术优势,带动陕州区菜园乡、张湾乡等乡镇发展红啤梨种植6000余亩,带动卢氏县的范里、朱阳关、杜关、沙河等乡镇发展玉露香梨10000亩。

  宁海峡扎根梨果种植产业近二十年,2009年被省委宣传部等7部门授予“河南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称号、2013年6月被省科协评为河南省“三创一带”科普工作先进个人;2014年10月被河南省委组织部等10部门表彰为“第二届河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

  6.刘卫红,男,48岁,中共党员,西华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自2017年5月任职西华县扶贫办主任以来,刘卫红同志始终以最高、最严标准要求自己,不断的提升自己、锤炼自己,努力做到“身在卒位,胸为帅谋”。他以勇于担当、舍我其谁的坚定信念,站位全局、善谋能断的工作能力,精研业务、融会贯通的业务水平,充分发挥了参谋、助手、指导、沟通的作用,西华县戴了7年的贫困县帽子终于于2019年5月顺利摘掉。同时西华县在省级评估验收中,实现了零错退、零漏评,群众认可度达99.14%,以位居全省前十、全市第一的可喜成绩实现了高质量脱贫退出。

  刘卫红同志先后荣获“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周口市劳动模范”、“周口市农业农村工作先进工作者”、“周口市信访工作先进工作者”、“周口市食品安全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7.李芳,女,42岁,民进党员,河南鑫合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2007年,李芳放弃出国留学以及在一线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老家温县创办了鑫合公司,经过多年扎根农村的艰苦奋斗,使公司发展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农业产业化集群企业、省首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造就业岗位5000余个。

  李芳在带领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向河南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捐款100万元,出资2000万元为女性创业者提供两年期无息担保贷款。近年来累计捐款捐物近千万用于帮扶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和贫困大学生。

  2018年,李芳被中国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2019年,被河南省妇女联合会聘请为“河南省女性创业就业导师”,被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评为“河南省优秀农民田间学校校长”;2020年被中共焦作市委、焦作市人民政府评为“焦作市三农工作先进代表”。

  8.李杰,男,45岁,民建会员,荥阳市新田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李杰大学毕业之后在食品企业工作12年,2011年返乡创业,联合6家农户成立了合作社,利用工业化的理念搞粮食生产,探索出一套适合大田种植的优质强筋小麦和优质玉米的高产创建模式。在荥阳市50个行政村中建立了“农业生产要素车间”,为农民直接提供“农资、农技、农机、烘干、收储”等全程社会化服务。目前,合作社成员有203户,辐射带动了周边7个乡镇60个行政村12000户农民,统一种植新麦26强筋小麦和豫单9953机收玉米40000亩。合作社2016年陆续辐射到鄢陵、兰考等6个县,采取“全程土地托管”的模式,带动农户14000户,仅在兰考县红庙镇就带动贫困户1600户。

  2019年,李杰作为六个故事分享人之一,参加了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河南省委共同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向近300个国外党政要人讲述了“做土地保姆,当新时代农民”的故事,成为2019年农业农村部第一批农民合作社典型案例之一。李杰曾荣获“2016年农业部全国创业创新百名典型人物”、2015年“河南省十大三农新闻人物”等荣誉称号。

  9.乔宗旺,男,65岁,中共党员,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党总支书记。

      乔宗旺于2007年进入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委工作,现任泰山村党总支书记。在乔宗旺同志的带领下,泰山村全村百姓由贫穷走向了富裕,以“村在林中现、房在林中建、水在村中流、人在绿中行”的崭新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泰山村现今拥有5家集体企业,年产值近2亿元。2019年,泰山村全体村民平均年收入已由十余年前的不足3000元达到了3万余元,全村实现基本生活供给制,水电气费、米面油盐酱醋、养老及医疗保险等生活消费全部由村集体供给。泰山村集体也先后斩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级魅力乡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河南最美乡村”等30多项荣誉。

  乔宗旺是河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郑州市第十四届人大代表,2009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2014年被省委宣传部、省委组织部等部6部门授予“河南最美村官”称号,入选2015年“河南好人榜”。

  10.师鹏飞,男,28岁,群众,开封耕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师鹏飞2014年自英国留学归来,先后流转土地2000亩,成立开封市耕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食用菌产业园、中医药健康养生产业园和四个产品认证基地。2017年建立的耕耘食用菌产业园辐射带动大马、朱曲、张市等6个乡镇39个食用菌扶贫基地,构建食用菌产业发展联盟,着力打造食用菌产供销全产业链。其中尉氏县岗李乡复制推广建设食用菌扶贫基地14个,标准化食用菌大棚290多座,预计2020年入棚菌棒300多万棒,年利润可达1500多万元。师鹏飞通过“党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全产业链“强社带弱社”等模式,采取土地入股、资金入股、菌棒托管、溢价收购、承包大棚等带贫模式,带动贫困户全环节参与、多渠道增收,目前带贫2043户,贫困户人均增收2000元。

  师鹏飞曾被共青团中央授予“2015年度科普工作农业研究推广基地先进工作集体”、荣获“2020年度开封市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度尉氏县十大优秀青年”等荣誉。

  11.陈世法,男,52岁,河南省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光山县油茶产业联盟主席。

      2009年3月,陈世法创办河南省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11年来累计投资过亿元,把联兴公司发展成为一家省级综合性农林重点龙头企业,3万亩规模化产业基地涉及8个乡镇15个行政村,常年带动3000余农民就近就业,精准帮扶390户贫困户依托产业增收脱贫,带动光山县油茶种植面积迅速扩展到25.5万亩,有效改善乡村面貌,把闲置撂荒山地变成了老百姓宜居宜业的生态福地。新冠疫情期间,陈世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累计捐款及物资价值14.6万元,并严格按照防控要求,制定计划,严密部署各项工作,在保证防控安全的前提下,抢抓春耕、有序复工复产。

  做扎根产业,树百年品牌。把钱存在山上,把油搬到山上,与家乡父老一起致富奔小康,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是其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梦想。

  陈世法2011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园林局等单位授予“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称号;2016年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莅临河南省联兴油茶产业开发公司油茶园调研老区产业发展情况,对油茶产业脱贫致富效应给与充分肯定。

  12.时兴荣,男,52岁,中共党员,周口市淮阳区四通镇时庄村党支部书记。

      自1993年8月任周口市淮阳区时庄村党支部书记以来,时兴荣积极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招商引资、结构调整、产业带动、精准帮扶。他经常奔波在外,没有经费就自己掏腰包,不等不靠带领群众寻找脱贫出路,创新土地利用新模式实现共同致富,坚定信念以党建引领走好致富路。通过几年的努力,累计带动贫困户就业48人;建集贸市场,入驻商户62户,带动就业180余人;创新农业发展模式,村工农业总产值5000多万元,集体经济收入40多万元,年人均纯收入一万多元。创办村级党校,开展“人人都要有信仰,跟着中国共产党”红色教育,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被村民称为“操心支书”。 时庄村先后被评为党建示范村、文明村、幸福村,省、市、县新闻媒体给予多次报道。

  2019年,时兴荣被评为“河南省优秀人大代表”,2020年被授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疫情防控先进个人”以及“周口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13.郁林英,女,53岁,中共党员,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作为一个省级贫困村的党支部书记,郁林英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太行山村的脱贫致富之路。她抓党建聚民心,三年多的时间,使一个曾经贫困闭塞的小山村发生了华丽蝶变,庙荒村于2018年底顺利摘掉了省级贫困村的帽子。脱贫后,郁林英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在全村借助电商平台大力发展农林产业,并依托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旅游,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庙荒村发展生态旅游的扶贫案例成功入选全国100个贫困村特色扶贫案例。

  郁林英2020年评选为全国抗疫“三八”红旗手、安阳市“五一劳动模范”,2017年、2018年分别被安阳市委授予“全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红旗党支部书记”、“最美村官”荣誉称号。

  14.郭大宏,男,52岁,民革会员,河南爱思嘉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郭大宏同志于2017年成立爱思嘉农旅公司,在开封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带领团队推进开封乡村振兴“1+6”示范带建设,探索乡村振兴的“开封模式”。

  在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郭大宏的企业优先进行基础配套升级和人居环境改造,取得政府和当地村民的信任和支持。邀请专业团队参与规划建设,建立“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打造以现代农业生产、农业观光旅游、研学基地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样版,助力脱贫攻坚。

  郭大宏同志先后荣获“河南省希望工程贡献奖”、“开封市五一劳动奖章”、“开封市优秀民营企业家”等称号。在他的带动下,爱思嘉农旅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积极探索产业带动脱贫模式,先后获得区级“脱贫攻坚优秀带贫企业”和市级“社会脱贫工作突出贡献企业”,并被评定为开封市“市级带贫企业”。

  15.赵化录,男,57岁,中共党员,辉县市冀屯镇党委书记、二级调研员。

      赵化录始终秉承“把职务当官位,越当越累;把职务当平台,越干越有劲”的信念,坚守基层22年,扎根在带民富、解民忧、帮民困的第一线,创造性提出“民情日记、代理代办、扶贫帮带”三项制度,解决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他挺身于让组织充满活力、让党员充满激情的最前沿,打造了一支100%优秀的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他在党员积分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实行“红分”管理制度,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他团结和带领广大党员干部,逢旗必夺、逢冠必争,苦干实干加巧干,把一个传统的农业乡镇变成了全国重点镇、全国文明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河南省百强乡镇、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赵化录2019年9月被中央文明办授予“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称号,12月被河南省委宣传部授予“出彩河南人”楷模称号;2020年4月被河南省总工会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2016年10月被新乡市委、市政府荣记三等功;2017年6月被中共新乡市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2018年6月被中共新乡市委授予“吴金印式好干部”称号;

  16.郭亚培,男,37岁,群众,平顶山市绿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郭亚培2003年返乡创业,2007年他开始土壤改良实验,种植特色农作物,并提出“功能元素农业”的概念。郭亚培先后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种子4000余斤、捐款20000余元、提供技术培训18场次,提供就业岗位27个。

  郭亚培依托自身优势,采取“基地+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模式,与分包村及周边村242户贫困户签订种植协议,公司免费提供富硒黑小麦、大豆、花生种子,并教给他们土壤改良技术,提高他们单位面积上的产量及价值,承诺提供产后包销服务,为农户及贫困户解决后顾之忧。目前,在郭亚培的带动下,已有76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

  郭亚培2014年被原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2019年6月28日,省委书记王国生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和中共河南省委共同举办的“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河南的实践”专题宣介会讲了三个故事,第一个就是郭亚培的故事。2020年5月,被评为“出彩河南人”2019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

  17.赵俊伟,男,44岁,中共党员,范县张庄乡前房村驻村第一书记。

      赵俊伟是濮阳市接待办公室接待一科科长,2014年初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赵俊伟心系滩区,牢记使命,带领村民发展村集体经济,先后启动了流水养鱼、肉鹅养殖、秋月梨种植、鱼菜共养等带贫项目,增加了村民收入,实现了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

  今年,中央电视台《走村直播看脱贫》和《直播黄河》栏目先后两次进村直播,对前房村黄河鲤鱼和循环经济做了深度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

  六年多来,赵俊伟忠诚担当,默默奉献,为决胜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了驻村第一书记应有的力量,用无悔的青春见证着我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初心使命。

  赵俊伟2018年被评为“河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濮阳市2018年度脱贫攻坚奋进奖”、 2019年被濮阳市委市政府评为“2019年度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15-2017连续三年被评为“市级优秀第一书记”。

  18. 徐光,男,67岁,中共党员,鹤壁市淇县灵山街道大石岩村党支部书记。

      徐光同志从北京军区装甲兵坦克第七师转业后到原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工作,2013年3月退休,回到家乡淇县灵山街道大石岩村任党支部书记。

  徐光同志回村任职以来,始终保持军人本色,带领全村干部群众理思路、聚人心、强组织、谋发展,通过组建“七老团队”凝聚全村发展正能量,通过打造“三个队伍”构建脱贫攻坚的中流砥柱。他始终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中心工作,开发了3条旅游线路,整修了一条旅游线路。他用火一般的激情投入家乡发展,通过党员“酵母”的力量,让一个地处太行深山、荒凉落后、名不见经传的深度贫困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9年12月16日,徐光同志被推荐为河南先进个人代表,参加了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大会,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2019年7月,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称号;2020年10月荣获“河南省脱贫攻坚奋进奖”、2018年荣获“出彩河南人” 2018年度好人榜敬业奉献奖。

  19.聂建民,男,40岁,群众,许昌市鄢陵县大马镇任营社区居民。

      聂建民家中共6口人,有父母,妻子和一儿一女。2016年,他的父亲脑出血留下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聂建民要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打工,母亲患有轻微精神病,又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生活十分困难,按照精准扶贫识别工作程序,聂建民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9年,聂建民按照金融扶贫政策成功贷款,搞起了红叶石楠、金叶女贞、金森女贞等营养钵花卉苗木种植。当年,30万棵红叶石楠、金森女贞销售到郑州、洛阳、菏泽、邯郸等地,让聂建民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为了村里的种植大户。今年,他又扩展了20多亩,苗木高达80万棵,收入更是达到了20余万元。

  聂建民完成了贫困户到种植大户的逆袭,2018年、2019年他连续两年被鄢陵县委、县政府评为“最美贫困户”。

  20. 楚维向,男,36岁,中共党员,河南天明鸽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宁陵县天成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楚维向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高级农艺师,2009年返乡创办了河南天明鸽业有限公司,目前存栏种鸽3万对,年产值620万元。楚维向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养殖户2000余家,年创社会效益3300万元。楚维向积极投身在脱贫攻坚战中,他以肉鸽养殖为产业基础,帮扶贫困户357户、1142人脱贫致富。种植基地安置就业人员300多人,人均月增收2000元。他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了一系列技能培训,先后举办技能培训40余次,受益农民学员近千人。中央电视台《田间示范秀》、《乡村振兴面对面》栏目对他的事迹多次采访报道。

  楚维向2019年被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2019年被商务部授予“中国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2014年被河南省委组织部授予“河南省优秀农村实用人才”,2016年被商丘市委宣传部授予“商丘优秀青年创业者”,2017年被商丘市委宣传部授予“商丘十大三农新闻人物”,2019年被商丘市总工会授予“商丘市五一劳动奖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