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报,缘何生“机”盎然?
6月28日上午,河南脱贫攻坚手机报正式上线,成为河南手机报300余家子报子刊的新成员。最近两年,河南手机报攻城略地,河南手机报政务版、京华版、两学一做版、能源煤化版等一大批分刊应运而生,开拓出拥有1600万用户的掌媒大“家族”,生“机”盎然。非独河南,全国手机报也都发展势头迅猛,其中四川手机报用户达6800万,山东超过3700万,江西突破1000万,湖南超过800万……
在媒体转型的阵痛中,手机报缘何生机盎然,风景这边独好?
◆手机报,离老百姓最近的“党报”
“人在哪里,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要求。手机报正是凭借庞大的用户群体,成为传递党和政府声音的重要渠道。2013年7月31日,国家网信办在成都召开全国手机报(移动新闻客户端)发展管理工作会议,会议推介了四川经验,明确要求按“一省一报”模式大力发展手机报。作为省级第五主要媒体的四川手机报,用户猛增至6800万,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河南省委、省政府也高度重视河南手机报发展。2016年10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特别指出要支持新版河南手机报运营与推广。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素萍多次对河南手机报作出批示,强调手机报是离老百姓最近的“党报”,要全力以赴、坚定不移地抓好手机报推广工作。为切实提高党的宣传舆论阵地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大河网络传媒集团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与多方联手开设新版河南手机报统付分刊。
◆青海的煤化行业工作者人手一份手机报
通过近两年的分刊发展,河南手机报不仅有面向全国的主报,更与各地各行业联手,开设统付分刊,端出了一道道媒体融合大餐,近百个分刊运行平稳,既叫好又叫座。
河南手机报“吸粉”的步伐已经跨出了河南范围。例如,《河南手机报京华版》上线,让远在北京的河南人也能第一时间获悉家乡信息,助力京豫人才、信息等多方面资源互动;《河南手机报能源煤化版》则依托河南能源阵地,让远在青海等煤化生产基地的工作者,即使在信号不好、通信不便的偏远地区也能了解到时事新闻、行业信息、家乡动态,做到有手机的地方就有手机报,就有家乡的声音。提升了河南本土媒体声音在省外的影响力。手机报记者今年在青海实地考察时发现,该分刊在当地煤化行业工作者中获得了一致好评。
作为河南主流媒体的河南手机报,还发挥自身优势整合省内媒体和用户资源,建立了完善的细分规则,例如,VIP版直达全省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地市版有针对性地为本地读者提供家门口的信息及服务;文化生活周刊版为“文艺范儿”读者奉上副刊集合;即将上线的“老年版”,则将定向投放至解决老龄化问题行业……1600万用户被以清晰的行业、年龄、爱好进行划分,以便于最大限度地精准投放内容,达到最好地宣传效果。
手机报高效率、高评价的传播效果,得益于其与生俱来的优势:手机报可以实现信息传播点对点,可以确保受众准确接收到信息;不用下载任何软件,信息就可以推送到手机上;可以根据不同的人群进行信息的精准推送等。基于以上特点,手机报成功占领了手机这个重要的移动传播阵地。
◆读者爱看的就是我们要做的
在科技手段不断多样化的当下,河南手机报及时更新技术、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短、平、快等优势,围绕新媒体、新手段、新型传播方式,适时推出许多有高度、有特色,贴近性强、受众面广的策划和产品,广受读者欢迎。例如,《河南新闻阅评》近期点赞河南手机报改革开放40年报道先声夺人——《家乡变化抖一抖》,15秒“抖”出家乡美;有高度的《“飞”跃40年》,航拍俯视黄河大桥;有情怀的《穿越40年》,看图讲故事,通过人们吃、穿、住、行等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中的小故事,讲述河南发展史。
◆河南手机报不仅获阅评点赞,也有流量青睐
今年春节期间推出的短视频作品《民间剪纸艺人黄亮娥眼中的“年味”》仅仅17秒,发出后点击量快速破万,网友点赞:接地气儿!原汁原味!“回乡偶拍”策划,发起读者在随手拍摄视频、图片上传,记录家乡的点滴变化,活动开始后,点击量迅速超10万。
去年,党的十九大隆重召开,河南手机报推出《“高”看河南》航拍系列作品,发送 8期后全网点击量已达853万;特别策划《喜迎十九大 领读新河南》点击量达78.8万;国庆长假特别策划——我们的名字都叫“红”,点击量超过98万次,转发量63.4万次,5.4万名字中带有“红”字的网友通过网页、读者圈、朋友圈留下自己的名字,讲述名字的故事,用名字歌颂祖国。
手机报像读者口袋里的阅读助手,在掌媒时代的海量数据里,它是最高效的信息获取渠道,能为不同类型的用户筛选出最简单、准确、直接、有用的信息。这样一位高效的助手,在如今越来越快节奏的时代里,谁不需要呢?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琛 朱晓玲 葛思贤 张钧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