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张琦: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感染:冰箱里的“隐形杀手”如何防范?

2025年8月,美国多州报告李斯特菌感染病例,8人死亡;同年2月,某国单月新增16例感染,1人死亡……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背后,是一种能在4℃冷藏环境中繁殖的致命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它被称为“冰箱里的隐形杀手”,能穿透胎盘、突破血脑屏障,引发孕妇流产、新生儿败血症甚至成人脑膜炎。本文将揭开这种细菌的“生存密码”,并教您如何科学防范。

细菌档案:耐寒耐碱的“生存大师”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短杆菌,直径仅0.5微米,却拥有极强的环境适应力:

耐寒特性:在0℃至45℃范围内均可生长,4℃冷藏条件下仍能缓慢繁殖,是唯一能在冰箱中存活的致病菌。

抗逆能力:对碱、盐、高渗环境耐受性强,在土壤、污水、干草中可存活数月,60℃加热20分钟或70%酒精处理5分钟才能被杀灭。

传播途径:通过污染的食品(如冷藏肉类、未灭菌乳制品、软质奶酪)经消化道入侵人体,也可通过破损皮肤、黏膜或母婴垂直传播。

高危人群:免疫系统的“薄弱环节”

该菌主要攻击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

孕妇:感染风险是普通人的18倍,可引发流产、死产或新生儿脑膜炎。

新生儿:胎内感染导致肝脾脓肿、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33%-100%。

老年人:60岁以上患者占病例的60%,易发展为败血症或心内膜炎。

免疫缺陷者:如艾滋病患者、器官移植受者、化疗患者,感染后死亡率超30%。

症状识别:从“流感样”到致命危象

李斯特菌感染的症状因人群而异,易被误诊为普通感冒或肠胃炎:

普通成人:发热(38℃-40℃)、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类似流感,但常伴颈部僵硬。

孕妇:妊娠26-30周时出现畏寒、背痛,若伴羊膜炎症可致持续发热。

新生儿:早期表现为败血症(黄疸、呼吸急促),后期发展为脑膜炎(抽搐、昏迷)。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膜脑炎患者会出现共济失调、偏瘫,40%病例伴随呼吸衰竭。

案例警示:2022年,美国某州因污染甜瓜引发李斯特菌疫情,23人患病,1人死亡。患者从食用甜瓜到出现症状平均间隔11天,最长达70天,凸显其潜伏期长的特点。

诊断利器:从显微镜到分子检测

确诊李斯特菌感染需结合多项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占比超80%。

脑脊液检查:脑膜炎患者脑脊液浑浊,蛋白质含量可达3g/L,糖含量降低者占40%。

细菌培养:血、脑脊液、胎盘组织培养是金标准,但脑脊液涂片阳性率仅1/3。

分子检测:PCR技术可在250μL血液中检出1×10⁴CFU的细菌,敏感性强。

影像学:脑CT可显示脑水肿或脓肿,但早期可能无异常。

治疗策略:抗生素与支持治疗并重

首选药物:氨苄西林(孕妇安全)或青霉素G,疗程需2-6周。

联合用药:严重病例需联用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增强疗效。

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脑膜炎患者需降颅压、抗惊厥。

免疫调节:免疫缺陷者可输注免疫球蛋白增强抵抗力。

治疗难点:李斯特菌对头孢类抗生素天然耐药,延误治疗易导致脑脓肿或心内膜炎。

预防指南:五招破解“冰箱危机”

彻底加热:

剩菜剩饭需70℃加热5分钟以上,肉类中心温度达75℃。

微波加热时中途翻动,避免低温死角。

生熟分离:

生肉与熟食分开放置,刀具、砧板专用并消毒。

冰箱内熟食密封保存,避免接触生肉汁液。

谨慎选购:

避免购买包装破损的即食食品(如火腿、熏鱼)。

孕妇忌食软质奶酪、生蚝、未灭菌乳制品。

合理储存:

冰箱温度调至4℃以下,开封即食食品3天内食用。

定期清洁冰箱,用60℃热水或稀释漂白水擦拭内壁。

个人防护:

处理食物前洗手,生食果蔬流水冲洗15秒。

免疫力低下者选择商业灭菌预包装食品。

结语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威胁,本质是人与微生物的生存博弈。通过科学预防、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我们完全能将这种“隐形杀手”拒之门外。记住:冰箱不是保险箱,食品安全永远是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张琦 河南省人民医院 检验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