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旭辉:麻醉后呕吐(PONV):术后最易忽视的“隐形杀手”

术后恶心和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PONV)是外科手术患者在麻醉复苏期至术后72小时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总体发生率可达20%-30%,在高危人群中甚至可高达70%-80%。尽管在临床实践中,PONV常被误认为是术后恢复过程中的"轻微不适",但这种看似普通的症状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风险:频繁呕吐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脱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代谢性碱中毒)、食管黏膜撕裂(Mallory-Weiss综合征),对于腹部手术患者还可能引发切口张力增高、伤口裂开或腹腔内压升高,而呕吐物误吸更可能导致吸入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致命性并发症。据统计,发生PONV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延长1-2天,医疗费用增加30%-50%,因此,这一被称为术后"隐形杀手"的并发症亟需引起医患双方的高度警惕。
PONV的发病机制涉及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的复杂相互作用,其危险因素可系统归纳为三大类:患者自身因素、手术相关因素和麻醉管理因素。在患者因素中,女性(尤其是处于育龄期者)因体内激素水平差异,其发病率约为男性的1.5-2倍;有晕动病史或既往PONV史的患者复发风险升高3-4倍;非吸烟者由于缺乏尼古丁对呕吐中枢的抑制作用,风险显著高于吸烟者;年龄方面,13-50岁人群属于高发年龄段,而婴幼儿与老年人发生率相对较低;此外,肥胖患者(BMI>30kg/m²)因腹内压升高和药物代谢特点,也被列为易感人群。手术因素方面,手术类型与时长是关键影响因子——腹腔镜手术(如胆囊切除术)因CO₂气腹刺激膈肌,PONV发生率可达40%-60%;耳鼻喉科手术(尤其是中耳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眼科手术(如斜视矫正术)以及妇产科手术均属于高危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每延长30分钟,PONV风险增加6%。麻醉因素中,挥发性吸入麻醉剂(如七氟烷、异氟烷)通过刺激化学感受器触发区(CTZ)和增加胃肠道蠕动抑制,是明确的危险因素;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芬太尼)则通过激活延髓呕吐中枢μ受体发挥致吐作用;此外,麻醉期间使用氧化亚氮(笑气)、术中容量不足或过度通气也可能加重PONV发生风险。
基于PONV的多因素致病特性,现代麻醉学强调采用"风险分层-个体化预防"的阶梯式管理策略。术前评估阶段,临床常用简化风险评分系统(如Apfel评分)对患者进行量化评估:将女性、非吸烟者、PONV/晕动病史、术后使用阿片类药物这四项危险因素每项计1分,0分患者风险约10%,1分20%,2分30%,3分60%,4分高达80%。对于评分≥2分的中高危患者,需制定包含药物与非药物措施的联合预防方案。在麻醉方案设计上,优先选择全凭静脉麻醉(TIVA)技术,采用丙泊酚为基础的麻醉维持,其抗呕吐特性可使PONV风险降低20%-30%;区域阻滞技术(如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在适用手术中应作为首选,能显著减少全身麻醉药物用量;对于必须使用吸入麻醉的患者,可采用低流量麻醉技术并在手术结束前30分钟停用挥发性麻醉剂,以加速药物清除。
手术实施过程中,多模式镇痛策略的优化是预防PONV的核心环节。麻醉医师会通过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如采用"阿片节俭"技术),联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帕瑞昔布、酮咯酸)、对乙酰氨基酚、NMDA受体拮抗剂(如氯胺酮)、α₂受体激动剂(如右美托咪定)等辅助镇痛药物,形成协同镇痛效应,使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30%-50%。在容量管理方面,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维持患者有效循环血容量,避免低血容量导致的胃肠道黏膜灌注不足;术中维持适当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₂)在35-45mmHg,防止过度通气引发的脑血管收缩和胃肠道功能紊乱。此外,手术操作的精细化也至关重要,如腹腔镜手术中尽量降低气腹压力(维持在12mmHg以下)、缩短气腹时间,可显著减轻对腹膜和膈肌的机械刺激,从而降低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
术后PONV的治疗遵循"及时评估-分级干预"原则,临床通常采用"解救治疗"与"持续预防"相结合的策略。当患者出现恶心或首次呕吐时,需立即启动治疗流程:首先评估呕吐严重程度(轻度:1-2次/24h;中度:3-5次/24h;重度:>5次/24h或出现并发症),同时排除肠梗阻、颅内高压等器质性病因。药物治疗方面,5-HT3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托烷司琼)作为一线用药,通过阻断胃肠道嗜铬细胞释放的5-HT3与延髓CTZ受体结合,止吐有效率可达60%-70%;地塞米松作为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和稳定溶酶体膜发挥作用,常与5-HT3受体拮抗剂联合使用(协同有效率提升至80%以上);对于难治性PONV,可加用抗组胺药(如苯海拉明)或丁酰苯类药物(如氟哌利多),后者通过阻断多巴胺D2受体,尤其适用于阿片类药物诱发的呕吐。非药物治疗措施包括:保持头部抬高30°半卧位以减少反流风险;给予姜制剂(如生姜胶囊)或薄荷油芳香疗法(证据显示可降低20%发生率);使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刺激内关穴(PC6),通过神经调节抑制呕吐反射。治疗过程中需动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出入量及电解质变化,必要时通过静脉补液纠正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综上所述,PONV作为一种具有复杂病理生理机制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其临床危害远超出"生理性不适"的范畴,而是直接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质量、医疗资源消耗及患者满意度的关键因素。通过构建"术前风险精准评估-术中多模式预防-术后个体化治疗"的全程管理体系,临床医师可显著降低其发生率与严重程度:采用Apfel评分系统进行风险分层,对高危患者实施联合预防方案(如丙泊酚麻醉+地塞米松+5-HT3受体拮抗剂)可使PONV发生率降低50%以上;多模式镇痛策略的规范应用不仅能减少阿片类药物相关副作用,还能提升患者术后舒适度;而及时有效的解救治疗则可避免并发症进展。未来,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基于基因多态性(如CYP450酶系统)的个体化用药方案和新型止吐药物(如NK-1受体拮抗剂阿瑞匹坦)的临床应用,将进一步推动PONV管理水平的提升。医患双方均应摒弃"PONV是小问题"的认知误区,通过共同关注与科学防控,让这一术后"隐形杀手"失去生存的土壤。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