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邵启海:中风警报器:CT在脑血管急救中的黄金4小时

中风,医学上称为脑卒中,是一种发病急骤且后果严重的神经系统急症,其本质是脑部血液供应突然中断或显著减少导致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损伤。这种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型:缺血性中风占所有病例的80%-85%,由脑血管被血栓或栓塞堵塞引起;出血性中风则因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渗入脑组织或脑室系统。临床研究表明,脑细胞在完全缺血状态下仅能存活4-6分钟,每延误1分钟就会有近200万个神经元永久死亡,因此医学界将发病后的4小时定义为"黄金救治时间窗"。在这宝贵的时间窗口内,CT扫描作为急诊影像学检查的核心手段,能够为临床决策提供关键依据,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与生存质量。

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基于X射线断层成像原理的先进诊断技术,通过精准控制的X射线束对头部进行多层扫描,再经计算机重建生成高分辨率的脑部横断面图像。在脑血管急症救治流程中,CT检查具有不可替代的"侦察兵"作用:它能在患者抵达急诊后15-30分钟内完成从扫描到出结果的全过程,清晰显示脑组织结构、脑室形态及脑血管分布情况。这种即时成像能力使临床医生能够快速鉴别缺血性与出血性中风,评估脑组织水肿程度,识别早期缺血性改变(如脑沟变浅、灰质白质分界模糊等),并排除肿瘤、脓肿等类似中风表现的疾病,为后续精准治疗奠定科学基础。

针对缺血性中风,CT扫描能够在发病早期显示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发病6小时内可观察到基底节区或皮层区的低密度灶,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出现明确的梗死灶边界。当CT证实无脑出血且缺血半暗带存在时,医生可考虑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这是目前唯一被证实能打通闭塞血管的有效方法。临床指南明确规定,阿替普酶等溶栓药物的最佳使用时间是发病后4.5小时内,而在黄金4小时内用药可使患者恢复独立行走能力的概率提升3倍。但这种治疗也伴随着1%-3%的症状性脑出血风险,CT检查正是通过排除脑出血禁忌证,为安全溶栓提供重要保障。

对于病情凶险的出血性中风,CT扫描展现出极高的诊断敏感性,发病后即刻就能清晰显示脑内血肿的位置、形态、大小及占位效应。幕上血肿超过30ml或幕下血肿超过10ml时,会迅速引发颅内压升高,形成脑疝危及生命。通过CT测量的血肿体积、中线结构移位程度和脑室受压情况,神经外科医生可精准判断是否需要紧急手术干预:对于基底节区大量出血患者,可能采用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而小脑出血伴脑干受压者,则需急诊开颅血肿清除术。这些决策都依赖CT提供的精确解剖学信息,直接影响手术时机和方式的选择。

CT扫描在急诊环境中的突出优势在于其卓越的时间效率。标准头颅CT平扫仅需2-3分钟即可完成,加上图像重建和医师阅片时间,整个流程可控制在15分钟内,这与脑卒中"时间就是大脑"的救治原则高度契合。相比之下,磁共振成像(MRI)虽对早期缺血更敏感,但检查耗时长达30-45分钟,且不适用于体内有金属植入物或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在争分夺秒的急救现场,CT检查能够突破各种条件限制,为包括昏迷、躁动在内的所有类型中风患者提供即时诊断,这种全天候、高效率的特性使其成为全球脑血管急症救治体系的标配检查项目。

在完整的中风急救链条中,CT扫描需要与多学科协作紧密配合:急诊医师首先进行NIHSS评分等快速评估,护士同步建立静脉通路并监测生命体征,放射科技师立即启动CT检查程序,影像科医师在PACS系统上即时阅片并出具报告,神经内外科医生根据CT结果制定治疗方案。这种多环节无缝衔接中,CT检查如同关键的"决策节点"——当CT排除出血后,护士可快速备药准备溶栓;当CT显示大量出血时,手术室团队立即启动急诊手术流程。这种以CT为核心的标准化急救路径,能使患者从入院到接受特异性治疗的时间(Door-to-Treatment Time)控制在60分钟内,显著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CT扫描在脑血管急救的"黄金4小时"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核心角色。它通过快速精准的影像学诊断,实现了对中风类型的即时鉴别、病情严重程度的准确评估和治疗方案的科学指导,使缺血性中风患者获得溶栓治疗的机会提高40%,出血性中风患者的手术死亡率降低25%。尽管近年来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CT血管造影(CTA)等新技术不断发展,但CT平扫凭借其普及性高、检查速度快、禁忌症少的独特优势,依然是全球脑卒中急救体系的基石。随着低剂量螺旋CT技术的进步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应用,未来CT检查将在更短时间内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持续守护人类大脑的"生命时间窗"。

(邵启海 宁陵县人民医院 CT室)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