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普图文 >> 内容

蔡进宝:沉默的杀手:揭秘肺癌的防治之路

在医学领域,肺癌一直被视为“沉默的杀手”。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肺癌是全球发病率第二、死亡率第一的恶性肿瘤,每年导致约180万人死亡。这一数据令人警醒,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肺癌并非不可防治。通过科学的知识普及和健康管理,我们完全可以降低其发病风险,并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成功率。本文将带您深入探索肺癌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策略,为您揭开这一疾病的神秘面纱。

一、肺癌是什么?

肺癌,顾名思义,是起源于肺部组织的恶性肿瘤。肺部是人体呼吸系统的核心器官,负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当肺部细胞发生恶性突变并无序增殖时,便会形成肿瘤。肺癌主要分为两大类:非小细胞肺癌(NSCLC) 和 小细胞肺癌(SCLC)。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所有肺癌病例的85%,包括腺癌、鳞状细胞癌和大细胞癌等亚型;小细胞肺癌则更具侵袭性,生长速度快,易早期转移。

二、肺癌的病因:谁才是“元凶”?

肺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以下几条是公认的主要风险因素:

1. 吸烟:这是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烟草中含有超过70种已知致癌物,如尼古丁、苯并芘等。长期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5-30倍。值得注意的是,被动吸烟(二手烟)也会显著增加风险。

2. 环境与职业暴露:长期接触氡气(一种无色无味的放射性气体)、石棉、砷、铬等化学物质,或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区,均可增加肺癌发病率。近年来,PM2.5等细颗粒物污染也被证实与肺癌密切相关。

3.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肺癌病史的人群,其患病风险较高。某些基因突变(如EGFR、ALK)也可能导致肺癌易感性增加。

4. 慢性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纤维化等患者,其肺部组织长期处于炎症状态,易引发细胞癌变。

5. 其他因素:年龄(多见于65岁以上人群)、不良饮食习惯(如缺乏蔬菜水果摄入)等也可能间接参与肺癌的发生。

三、早期症状:警惕身体的“求救信号”

肺癌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以下表现:

· 持续性咳嗽:咳嗽时间超过2-3周,或原有咳嗽模式改变(如加重或带血)。

· 胸痛:深呼吸、咳嗽或大笑时疼痛加剧。

· 呼吸困难:感觉气短或喘息。

· 体重下降:无缘无故的体重减轻。

· 声音嘶哑:肿瘤压迫喉返神经所致。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并非肺癌特有,也可能与其他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结核)相似。因此,一旦出现上述现象,应及时就医排查。

四、诊断方法:科技如何捕捉“蛛丝马迹”?

早期诊断是提高肺癌治愈率的关键。目前,临床常用的诊断手段包括:

1. 影像学检查:低剂量螺旋CT(LDCT)是筛查早期肺癌的首选方法,比传统X光片更敏感,能发现微小病灶。此外,PET-CT可评估肿瘤的代谢活性和转移情况。

2. 病理学检查:通过支气管镜或CT引导下穿刺获取组织样本,进行活检,这是确诊肺癌的“金标准”。

3. 液体活检:检测血液中的循环肿瘤DNA(ctDNA),是一种无创、可重复的监测手段,尤其适用于无法进行组织活检的患者。

4. 肿瘤标志物检测:如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片段(CYFRA21-1)等,可作为辅助诊断和疗效评估的参考。

五、治疗策略:多学科协作的“组合拳”

肺癌治疗已进入个体化精准医疗时代。方案需根据患者的分期、病理类型、基因突变状态及整体健康状况制定:

1. 手术治疗:适用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通过肺叶切除或全肺切除去除肿瘤。近年来,胸腔镜微创手术减少了创伤和恢复时间。

2. 放射治疗:利用高能射线杀死癌细胞,常用于无法手术或术后辅助治疗。立体定向放疗(SBRT)可精准靶向肿瘤,保护周围正常组织。

3. 化学治疗:通过药物杀死快速增殖的癌细胞,多用于小细胞肺癌或晚期患者。但化疗的副作用(如恶心、脱发)较明显。

4. 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基因突变(如EGFR、ALK、ROS1)使用抑制剂药物,如阿美替尼、奥希替尼等。这类治疗高效且副作用较小,但需先进行基因检测。

5. 免疫治疗:通过PD-1/PD-L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已成为晚期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

6. 综合治疗:多学科团队(MDT)会根据病情组合上述方法,例如“化疗+免疫”、“靶向+放疗”等,以最大化疗效。

六、预防:防胜于治,行动指南

尽管肺癌凶险,但约90%的病例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避免:

· 戒烟:这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戒烟10年后,患肺癌风险可降至吸烟者的一半。

· 减少暴露:避免二手烟,使用空气净化器,在污染环境佩戴口罩;职业暴露者需做好防护。

· 健康饮食:多摄入富含抗氧化物的蔬菜水果(如西兰花、胡萝卜),限制加工肉类。

· 定期筛查:高危人群(如年龄50岁以上、吸烟史超过20包年)应每年进行低剂量CT筛查。

结语:科学与希望并存

肺癌防治是一场持久战,但医学的进步正不断带来曙光。从靶向药物到免疫治疗,越来越多的患者得以长期生存。作为个体,我们应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摒弃不良习惯,积极参与筛查。唯有如此,才能让“沉默的杀手”无处遁形,守护每一次自由呼吸。

(蔡进宝 沁阳市人民医院 肿瘤内科二病区 主治医师、副主任)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