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桂平:帕金森:那些你需知晓的关键事儿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群的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全球患病人数已超过1000万,在我国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约为1.7%。作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它主要影响人体运动系统,但其危害远不止于肢体活动障碍。医学研究表明,该病的核心病理改变发生在大脑深部一个名为黑质(substantia nigra)的区域——这里的多巴胺能神经元会像被逐渐侵蚀的森林般缓慢凋零。多巴胺作为调控人体运动协调性的关键神经递质,就像传递运动指令的"信使",当这些"信使"的数量持续减少(通常丢失超过50%时才出现明显症状),大脑对肌肉活动的精细调控能力便会逐渐丧失,患者由此出现从轻微震颤到严重运动障碍的一系列症状演变过程。
关键点一:症状
帕金森病典型症状被概括为“四主征”:静止性震颤多为单侧手指“搓丸样”动作,休息时明显,活动减轻,紧张加重;肌肉僵硬如肢体裹“无形石膏”,影响关节活动,严重时影响基本动作;运动迟缓使日常动作缓慢笨拙,出现“面具脸”;平衡障碍后期致“慌张步态”,易前倾。非运动症状比运动症状更早出现,如嗅觉减退、顽固性便秘、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焦虑抑郁、认知功能下降等,对生活质量影响有时超运动症状。
关键点二:诊断
目前帕金森病诊断属“临床诊断”,无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神经科医生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排除诊断”三步法判断:询问症状时间、发展过程、药物反应等;体格检查观察步态、肌张力、震颤特点及姿势稳定性;为排除“模仿者”,可能需头颅MRI、多巴胺转运体PET显像及实验室检查。约10%-15%患者早期可能误诊,建议疑似症状者尽早到设有运动障碍专科的三甲医院就诊,必要时随访3 - 6个月明确诊断。
关键点三:治疗
目前虽无法根治帕金森病,但现有治疗可延缓病程、改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结合“补充弹药”与“修复信号”:左旋多巴补充大脑“多巴胺原料”,缓解运动症状,但长期用有“剂末现象”或“异动症”;多巴胺激动剂刺激多巴胺受体,用于早期;MAO - B抑制剂和COMT抑制剂保护内源性多巴胺、延长药效。药物治疗效果减退或有严重副作用时,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是重要选择,如同安装“调节器”。康复治疗不可或缺,物理治疗与药物治疗形成“组合拳”,维持患者功能独立性。
关键点四:进展与管理
帕金森病进展缓慢,多数患者确诊后可保持10 - 20年生活自理能力。疾病分五期:Ⅰ期单侧肢体受累,功能影响小;Ⅱ期双侧肢体有症状,平衡尚好;Ⅲ期平衡障碍明显,是生活自理“分水岭”;Ⅳ期需大量帮助;Ⅴ期需轮椅或卧床。
疾病管理需“全程管理”:早期以药物治疗为主,配合规律运动;中期优化药物方案,预防并发症,考虑辅助器具;晚期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关注营养和心理需求。患者和家属应建“治疗日记”,每3 - 6个月与医疗团队评估病情,“医患协作”是控制疾病关键。
关键点五:研究与未来
当前帕金森病研究处于多学科交叉突破前夜。病因探索发现多个致病基因,如LRRK2突变携带者患病风险高,环境因素中接触农药等增加风险,喝咖啡等可能有保护作用。
治疗领域创新可期:神经保护剂研究找“阻止神经元死亡”药物,抗体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基因治疗导入正常基因或编辑致病基因;干细胞疗法培养健康神经元替代受损细胞。2023年新型口服LRRK2抑制剂带来精准治疗希望。
了解帕金森病关键信息是全社会健康责任。高危人群早期识别干预可改变疾病轨迹,患者科学认识可避免延误治疗,家属掌握护理知识可提升照护质量。我国患者超300万且每年新增约10万,构建“早期识别 - 规范治疗 - 全程管理 - 社会支持”链条需医患携手、社会参与。相信帕金森病终将变为可有效控制甚至预防的慢性病,让患者有质量生活。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