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方:看得见”的血管:颈动脉彩超,如何预警脑中风风险?

在超声科诊室,当探头轻轻滑过您的颈部,一幅清晰的血管“地图”便呈现在屏幕上——这就是颈动脉彩超(全称: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它不仅能让我们“看见”颈部大血管的形态,更能评估其健康状况,成为预测脑中风(脑卒中)风险的重要“预警雷达”。今天,作为超声科医生,我来为您揭秘这项无创、便捷的检查如何守护您的脑血管安全。
一、颈动脉:大脑供血的“生命线”与中风风险的“风向标”
颈动脉在哪?干什么的?
您伸手触摸颈部两侧,能感受到搏动的大血管就是颈动脉(主要是颈总动脉及其分叉处的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它们是心脏向大脑输送富氧血液最主要的“高速公路”,承担着大脑约80%的供血任务。
颈动脉病变与脑中风有何关系?
“堵”出来的中风(缺血性脑卒中):这是最常见的中风类型(约占80%)。当颈动脉内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完全堵塞,或斑块破裂脱落形成血栓随血流冲入颅内堵塞更细的脑血管,就会导致相应区域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引发中风。
“破”出来的中风(出血性脑卒中):虽然相对少见,但严重的颈动脉病变(如动脉瘤)也可能破裂出血。
结论:颈动脉的健康状况,是评估脑中风风险,尤其是缺血性中风风险的关键窗口!颈动脉彩超,正是观察这个窗口的最佳工具。
二、颈动脉彩超:如何“看见”风险?
这台“血管监控摄像头”能捕捉哪些关键信息?
血管壁的“厚度”与“质地”-动脉硬化的早期信号:
内膜-中膜厚度(IMT):这是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最早期改变的核心指标。超声能精确测量颈动脉壁内膜和中层的总厚度。
正常值:通常<0.9 mm。
增厚(IMT≥1.0 mm):提示动脉粥样硬化已开始,是心血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即使没有明显斑块,IMT增厚也需积极干预(控制三高、改善生活方式)。
血管壁结构:观察管壁是否光滑、层次是否清晰。早期硬化可表现为管壁毛糙、回声增强。
血管腔内的“不速之客”-粥样硬化斑块:
这是彩超检查的重中之重!斑块是中风风险的“罪魁祸首”。
斑块长什么样?超声下表现为向血管腔内凸起的异常结构。彩超能清晰显示:
位置:最常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部。
大小:长、宽、高(厚度)。
形态:规则(扁平、规则)或不规则(形态怪异)。
表面:光滑或溃疡(表面“坑坑洼洼”,极易诱发血栓形成)。
内部结构(回声):这是判断斑块稳定性的关键!
均质回声:
低回声/软斑块:内部像“稀粥”一样,富含脂质(胆固醇)和坏死核心。这种斑块最危险!纤维帽薄,极易破裂,形成血栓,是“不定时炸弹”。
等回声/混合回声斑块:成分混杂,风险中等。
高回声/硬斑块/钙化斑块:像“石头”一样,主要成分为钙化和纤维组织。相对稳定,不易破裂,但可能导致血管严重狭窄。
不均质回声:内部成分混杂,常提示斑块不稳定。
斑块的风险等级:低回声、溃疡性、大的、不规则形态的斑块风险最高!
血管腔的“通畅度”-狭窄程度:
斑块长大或血栓形成会导致血管腔变窄,影响血流。
彩超如何评估狭窄?
直接测量:测量最窄处残留管腔直径(或面积)与远端正常管腔比较。
血流动力学评估(更关键):利用多普勒技术测量狭窄处及狭窄前后的血流速度。
血流速度增快:狭窄处血流会加速(像河流变窄处水流变急)。速度越快,通常提示狭窄越严重。
血流频谱改变:正常为层流(频谱窄、包络线清晰)。狭窄处及下游频谱增宽、紊乱(湍流)。
远端血流信号减弱:严重狭窄时,远端血管内血流速度会减慢。
狭窄程度分级(常用标准):
轻度狭窄:<50%(血流速度轻度增加)
中度狭窄:50%-69%(血流速度明显增加)
重度狭窄:70%-99%(血流速度显著增加,频谱明显紊乱,远端血流可能减低)
次全闭塞/接近闭塞:管腔几乎消失,仅见微弱血流信号
完全闭塞:无血流信号
临床意义:狭窄≥50%被认为是具有临床意义的狭窄,中风风险显著增加。狭窄≥70%是考虑进行积极干预(如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置入术)的重要指征之一。
血流方向与侧支循环:
在严重狭窄或闭塞时,彩超可观察血流是否逆流、其他血管(如对侧颈动脉、椎动脉)是否代偿增粗,评估大脑的侧支循环建立情况,这对判断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很重要。
三、彩超报告上的“风险信号”:我该关注什么?
拿到报告,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IMT值:是否增厚(≥1.0mm)?这是早期警报。
有无斑块:这是核心!
位置:哪里长了斑块?
大小:尤其关注厚度(斑块越厚风险相对越高)。
回声:低回声/软斑块风险最高!看到“低回声”、“混合回声”、“不均质”等描述要警惕。
表面:是否有“溃疡”、“不规则”?这是高危信号。
稳定性描述:报告是否提到“易损斑块”、“不稳定斑块”?
狭窄程度:这是决定是否需要手术/介入治疗的关键指标!明确看是轻度、中度、重度还是闭塞。
血流速度参数:如PSV(收缩期峰值流速)、EDV(舒张末期流速)等数值是否显著增高?增高程度与狭窄程度相关。
结论/建议:超声医生会综合所有信息给出诊断意见和随访/进一步检查建议(如“建议神经内科/血管外科就诊”、“定期复查”等)。
重要提示:报告解读需结合临床!务必携带报告咨询您的医生(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血管外科),医生会综合您的症状、其他检查(如血脂、血糖、血压)和危险因素,给出个体化的风险评估和处理方案。
四、哪些人特别需要做颈动脉彩超?(中风风险筛查)
颈动脉彩超是重要的中风风险评估工具,推荐以下人群定期检查:
有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者:评估责任血管及整体血管状况。
存在中风危险因素者:
高血压患者
高脂血症(尤其LDL-C高)患者
糖尿病患者
吸烟者
肥胖(尤其腹型肥胖)者
有早发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者
年龄因素:男性≥50岁,女性≥60岁(或绝经后),即使无危险因素,也建议作为体检项目筛查。
体检发现颈部血管杂音者。
患有冠心病、外周动脉疾病者。
计划进行大型心脏手术(如冠脉搭桥)前评估。
五、发现颈动脉斑块/狭窄,我该怎么办?
不必过度恐慌,但务必高度重视:发现斑块不等于马上会中风,但它是明确的预警信号,提示您需要积极管理血管健康。
立即就医,明确诊断与风险:找专科医生(神经内科、血管外科)全面评估,确定斑块性质、狭窄程度、整体中风风险。
“健康生活方式”是基石(无论是否用药):
严格控压:高血压是头号“血管破坏王”。
管好血脂:重点降低“坏胆固醇”(LDL-C),目标值通常比普通人更低。
血糖达标:控制糖尿病。
坚决戒烟:吸烟是血管硬化的强力推手。
健康饮食:低盐、低脂、低糖,多吃蔬果、全谷物、优质蛋白(如鱼、豆类)。
坚持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控制体重。
限酒或戒酒。
药物治疗(遵医嘱):
他汀类药物:降脂、稳定/逆转斑块的“主力军”。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防止血栓形成,适用于中高危患者。
降压药、降糖药:严格控制血压血糖。
必要时手术/介入治疗: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外科手术,切开血管,直接剥离斑块。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微创介入,植入支架撑开狭窄血管。
适用人群:主要针对症状性且狭窄≥50%,或无症状但狭窄≥70%且预期寿命较长、手术风险低的患者。需由医生严格评估获益与风险。
六、定期复查:动态监测是关键
即使发现了斑块或狭窄,经过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病情是可以稳定甚至改善的!定期复查颈动脉彩超至关重要:
无斑块或仅有IMT增厚:根据风险因素,1-2年复查。
稳定斑块(如小的高回声斑块)、轻度狭窄:通常6-12个月复查。
不稳定斑块(低回声、溃疡)、中重度狭窄、接受药物治疗者:遵医嘱更频繁复查(如3-6个月),监测斑块变化、狭窄进展及治疗效果。
术后/介入治疗后:需定期复查评估疗效、有无再狭窄。
结语:看清颈动脉,把好“脑门关”
颈动脉彩超,这项安全、无痛、无辐射的检查,如同为您的颈部血管安装了一台高清“监控摄像头”。它不仅能清晰“看见”血管壁的增厚、斑块的形成、管腔的狭窄,更能精准评估这些病变带来的脑中风风险,为早期预警和及时干预提供关键依据。
记住:颈动脉健康是脑健康的“前沿哨所”。了解您的风险,定期进行颈动脉彩超筛查(尤其高危人群),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在医生指导下科学治疗,是守护大脑、远离中风的有效策略。别让血管里的“定时炸弹”悄然引爆,让颈动脉彩超为您的大脑安全保驾护航!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