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振江:感冒时,抗生素别乱用:解析抗生素使用误区

感冒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每当出现鼻塞、流涕、咳嗽、发热等症状时,许多人第一反应是“吃点抗生素消消炎”。然而,这种做法不仅无法缓解感冒症状,还可能带来健康风险。
一、抗生素≠感冒药
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流感),两者均由病毒感染引发。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流感则由流感病毒导致。而抗生素的作用对象是细菌,通过抑制或杀灭细菌来治疗感染。病毒与细菌在结构、繁殖方式上存在本质差异,抗生素对病毒完全无效。
临床数据显示,超过90%的感冒患者无需使用抗生素。若盲目服用,不仅无法缩短病程,反而可能因药物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损害健康。例如,阿莫西林可能引发皮疹,头孢类抗生素可能增加耐药菌风险。
二、抗生素滥用三大危害
1.耐药性:抗生素失效的“隐形杀手”
细菌通过基因突变产生耐药性,滥用抗生素会加速这一过程。当耐药菌成为优势菌群,原本有效的抗生素将失去作用。世界卫生组织警告,若不控制滥用,到2050年,耐药菌感染可能导致每年1000万人死亡。
2.二重感染:破坏菌群平衡
抗生素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也会破坏肠道、口腔等部位的正常菌群。这可能导致真菌(如白色念珠菌)过度繁殖,引发鹅口疮、阴道炎等二重感染,治疗难度更大。
3.器官损伤:累积性风险
部分抗生素具有肝肾毒性。例如,庆大霉素可能损伤听力,四环素可能影响儿童牙齿发育。长期或过量使用抗生素,可能对器官造成不可逆损害。
三、识别抗生素使用误区:这些情况无需用药
误区1:感冒症状重=细菌感染
咳嗽、黄痰、发热并非细菌感染的“专利”。病毒感染也可能引发类似症状。判断是否需要抗生素,需结合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而非仅凭症状。
误区2: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部分人认为“提前吃药能防止感冒加重”,这是错误观念。除非存在免疫缺陷或重大手术等特殊情况,否则健康人群无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误区3:症状缓解立即停药
即使症状消失,细菌可能仍未完全清除。随意停药会导致残留细菌产生耐药性,增加复发风险。抗生素疗程需严格遵医嘱完成。
四、科学应对感冒:对症治疗与预防为主
1.对症治疗
发热、头痛: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止痛。
鼻塞、流涕: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或使用减充血剂(如伪麻黄碱)。
咳嗽:干咳可用右美沙芬,痰多可用氨溴索化痰。
咽痛:淡盐水漱口或含服润喉片。
2.休息与补水
充分休息可增强免疫力,多喝水能稀释病毒、促进代谢废物排出。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3.预防措施
接种流感疫苗:每年更新疫苗可有效预防流感。
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减少病毒传播。
戴口罩:在人群密集场所或流感高发期,佩戴口罩可降低感染风险。
五、何时需用抗生素?明确细菌感染指征
尽管大多数感冒无需抗生素,但以下情况需警惕细菌感染:
症状持续超过10天未缓解;
发热超过3天且体温高于38.5℃;
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出现耳痛、鼻窦压痛、脓性分泌物等局部感染征象。
此时需及时就医,通过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等检查明确病原体,再针对性使用抗生素。
感冒是自限性疾病,健康人群通常1-2周可自愈。抗生素并非“万能药”,其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学指征。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手机报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手机报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