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津工业煤矿:伊犁河谷坚守创业初心的370棵“红柳”
10月26日,我们一赶到伊宁县喀那亚尕奇乡苏拉宫村永宁煤化潘津工业煤矿,便发现从总经理杜信贤、副总工程师巴吐尔,到办公室主任钱仪楠,再到综采队技术队长谢丽明,甚至刚刚入职的文员曹婷娟等,都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心情比伊犁河畔的红柳树还放松,笑容比天空上的太阳还灿烂。
原来是潘津工业煤矿历经300多个日日夜夜,全矿职工不离不弃与企业风雨同舟,不但成功办齐了矿井证照,还实现扩增资源2980万吨,延长服务年限16年!还用300人“玩”转了90万吨矿井,成为精干高效的典型。大家用红柳般的坚守换来了今天的苦尽甘来!
2016 年,国家对新疆未批先建、手续不全的21对矿井下发了停产通知书,潘津工业煤矿就名列其中,这无疑让本来就资金困难的潘津矿雪上加霜。
“当时公司财务上仅剩下2000元钱,即使全部买成面粉也只够职工吃两天,因为没钱,连菜贩子也不给赊菜。眼看着矿井复工复产遥遥无期,财务的钱袋子也见了底,370个人的吃饭问题成了最大难题。”杜信贤回忆。
到底该怎么办?队伍我们从河南拉到了西北边陲的万里之外,放任自流肯定不行,经过矿党支部的大讨论,大家一致决定不给上级添麻烦,走出去,找饭吃!
走出去找饭吃,不是放任职工自谋生路,而是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有组织地对外开展管理、技术和劳务输出。在反复走访调查了数个矿井后,最终成功与沙湾东升煤矿签订了管理技术服务协议,与哈密沙墎子煤矿签订了劳务输出协议,真正让职工吃饭有了着落,在关键时期留住了干事创业的火种。
面对留矿的百十号人,矿党支部郑重承诺,无论多么困难,情况多么复杂,一定要把手续办下来!军心算是稳住了,但大家饿肚皮的问题还是没能解决。“当时正值伊犁河谷秋收季节,附近农民种了很多南瓜,南瓜被卖出后,瓜农就会将挑剩下的南瓜扔在地里不要了。为了不挨饿,矿领导决定带领职工去捡别人不要的南瓜。尽管我们自我安慰说,捡南瓜可红军长征挖野菜强多了,可真正到了去捡的时候,谁也抹不开面子,只好晚上偷偷去捡,生怕被人看见,丢了面子。”钱仪楠向记者讲述。
“当时在我们所有人的意识里,我们捡起的不只是南瓜,更多的是辛酸和苦涩,还有最后剩下的那点尊严。南瓜一连捡了20多天,等拿到第一笔借款后才算挺了过来。直到现在,我仍然不能吃南瓜,仍然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段度日如年的煎熬岁月,捡南瓜成了我们这辈子最刻骨铭心的记忆!”谢丽明说着说着眼泪夺眶而出。
当时即使这么难,我们也没有停止地面建设,就是冬天零下31度的室外,大家仍然保持着昂扬的斗志赶工期、保进度。“当时这些小伙子每月只能拿2500元工资,但大家最终坚守了下来。”谈起那段异常艰难的日子,时任永宁煤化董事长的纪奉玉的心中总会涌起莫名的惆怅。“大家正如红柳坚守戈壁那样,越是困难,越团结在一起,不挑拣,无抱怨,用自己的存在尽现着生命之美。370名职工,370棵红柳!”
“我与潘津矿一起经历了这些苦难,终于迎来了美好的未来,所以前段时间借调自治区煤炭局期间,那么好的调动工作的机会,我也没有心动,义无返顾地回到了潘津。”钱仪楠告诉记者。“我经历了那份苦难后,更加珍惜现在和未来的潘津,已经在伊宁娶妻生子安了家。”谢丽明动情地对记者说。(崔新建文/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