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记者走进睢县平岗镇张井村冬枣种植基地,只见枣树上挂满了一颗颗丰盈圆润的冬枣果。游人一边品尝着脆爽甘甜的冬枣,一边体验着田园采摘的欢乐;果农们穿梭在林间,摘果、运送、装箱,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今年冬枣长势喜人,迎来了大丰收,每亩产量达2000斤以上,每斤的价格是10元左右,每亩效益能达到2万元。俺这周边的邻居在农闲的时候来俺枣园里务工,多摘多得,熟练工人一天的收入能拿到百十块钱。”平岗镇张井村冬枣种植基地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平岗镇张井村冬枣种植基地只是该镇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沿惠济河(睢县段)、周塔河沿线,张井村瓜蒌种植基地、邢楼村白芷药材种植基地、岗下坡村肉牛养殖基地、周塔村菊花种植基地、茶徐村金银花种植基地等一村一产业、一村一特色的农业发展格局在该镇悄然铺开。
“近年来,平岗镇坚持‘合作社促产业、产业聚党员、党员带群众’理念,持续完善‘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村集体经济‘联村抱团’发展。依托地理区位优势,打造特色农业示范带、豫东中草药种植交易集散区,让广袤的土地春能耕、秋有获,让乡村产业有特色、有销路,激活特色产业链,带富一方人民群众。”平岗镇党委书记崔新海如是说。
同样是惠济河沿线乡镇,河集乡小杨庄村位于惠济河(睢县段)老河道拐弯处,三面环水,该村充分利用水源充足这一资源禀赋,以“望田河畔享村居”为理念,构建了“设施农业+”“乡村旅游业+”“稻蟹共养+”生态发展模式。“种一季稻,养一季蟹”推动稻蟹产业发展,实现了“一田两用、一田双收”,促进了农户增收致富。
“稻田里养蟹、河塘里养鱼,一水两用;螃蟹捕食虫害,锦鲤的排泄物提高稻田肥力,还能提高水稻质量,可以说是一地双赢。每年秋季水稻成熟,螃蟹也即将销售完毕,再将稻田的水引至河道,还能压茬种植冬小麦,更实现了一地多收。”村基地负责人李志刚介绍说。 “一村一品”如同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豫东睢县的大地上徐徐展开。它描绘出了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更是奏响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最强音。
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兴旺靠特色。睢县胡堂乡文庄村依托睢县返乡创业青年刘勤峰和刘梦勤兄弟二人创办的河南亚新窑炉有限公司,发展大宗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中试基地节能降碳改造。利用旋转式隧道窑把从睢县及周边县区收购的城市建筑垃圾和污水处理厂及河道清淤的淤泥,以煤矸石为燃料进行新型墙体砖生产;再将隧道窑产生的蒸汽,通过管道输送至有机腐竹、脱水蔬菜、粮食烘干等农副产品加工车间发挥“余热”。农副产品加工后产生的豆渣等余料送往养殖场发展养牛、养猪、养鸭等产业;最后,将牲畜养殖产生的粪便作为原料制作成有机肥,运往大豆、玉米种植基地内做肥料。种植基地产出的大豆、玉米、果蔬等经济作物在本村原地消化进入到腐竹、脱水蔬菜农副产品加工车间进行深加工后销往市场。
“在我们这里,可以说能把固废资源‘吃干榨净’,不仅解决了环保难题,减少了生产成本,还把经济效益实现了最大化。”胡堂乡文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梦勤介绍说。企业发展了,集体增效了,农民增收了,胡堂乡文庄村立足实际,因势利导,积极响应睢县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红带绿,5促2”产业发展政策,带动了该村及邻村群众发展养殖业、种植业。截至目前,蛋鸭养殖已发展至150余户,肉牛养殖发展至15户,生猪养殖发展至20户;优质大豆、玉米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蔬菜种植面积达500余亩。
接好乡村的“地气”,产业发展更有“底气”。近年来,睢县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以“五星”党支部创建为抓手,通过“红带绿,5促2”产业发展政策,抓牢“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两个“拳头”,挖掘乡村产业资源禀赋,培育出了一大批特色农业产业,为乡村全面振兴积蓄了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