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农作物生物防治“三进”行动拉开序幕—— “蜂兵”驻田间 科技赋新能
“肖研究员,这些看都看不清的小不点蜂真能杀死我这玉米地里的钻心虫吗?”近日,睢县潮庄镇船李村种植大户李红基站在自家玉米田旁,盯着即将起飞的植保无人机发问。闻讯而来的村民同样面露疑惑。
站在田埂旁的市乡村产业发展中心正高级农艺师肖涛笑而不答。此时,3架植保无人机腾空而起,盘旋在玉米田上空,精准投下一颗颗乒乓球大小的褐色蜂球——满载着特殊“士兵”科云赤眼蜂的放蜂球,正式拉开了今年全市农作物生物防治“三进”行动的序幕。
“我们正在推进生物防治‘三进’行动,就是让赤眼蜂这样的生物防治技术进种植基地、进防治服务组织、进农户家门。”肖涛掰开一个蜂球展示,褐色蜂巢里密密麻麻的蜂卵清晰可见,“像老李这样的种植大户带头示范,技术员跟进指导,就是要让好技术真正落地生根。”
李红基流转的1200亩玉米正值授粉期,长势喜人。然而前期持续高温,导致田间虫害大面积发生。面对玉米螟——俗称“钻心虫”——在玉米心叶上留下的成排白色孔洞,在雄穗、雌穗间钻蛀肆虐的严峻局面,李红基原已准备喷施杀虫剂。肖涛下乡调研时推介的“以虫治虫”技术,让他决定暂停用药,率先一试这小小的赤眼蜂。
“赤眼蜂体型微小,成蜂仅0.5毫米-1.0毫米,却是一支自然界的‘生物防治特种部队’。”肖涛说,“每个放蜂球可释放2500至3000头赤眼蜂。羽化后,它们会精准搜寻并寄生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的卵——赤眼蜂幼虫以害虫卵液为食,阻断孵化,真正实现‘以虫治虫’。”
长期依赖化学农药,使得害虫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逐年递减,药量与次数被迫层层加码。肖涛指出:“赤眼蜂防治技术操作简便,直接撒施即可,大面积推广用无人机投放,每亩仅需4-5个蜂球。它不仅能提升玉米品质和产量,更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绿色环保且经济高效。”
李红基对这种“以虫治虫”技术赞不绝口:“感觉是专家给我们请了‘天兵天将’!无人机投放省时省力,效率极高!我那1200亩玉米全面采用此技术,就盼着绿色防控带来好收成!”
2025年,我市在八个县(区)大力推广无人机投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应用面积已超5万亩。这不仅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切实步伐,更是端稳粮食饭碗的重要科技支撑。通过生物防治减少化学农药使用,该技术正在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双重丰收。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生物防治推广力度。”肖涛凝视着生机盎然的玉米田,汗水浸透的后背仿佛与土地融为一色,“让绿色防控技术走进每一片田间地头,惠及更多农民,减少农药之负,保障粮食品质安全。”
当无人机载着“蜂兵”掠过豫东平原的玉米梢,一场静默的生态革命正在抽穗扬花——每一颗即将饱满的玉米,都在诉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