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9获殊荣,让红色基因在双拥实践中闪耀
商丘,这片浸润着红色基因的土地上,在新时代依然回荡着动人的旋律。从革命战争年代推着小推车支援前线的壮阔画卷,到如今“军爱民、民拥军”的生动实践,至2025年,商丘市已连续9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用实际行动续写着“小推车”精神的时代华章。
政治引领筑根基:
构建双拥工作新格局
“对涉及国防建设和战斗力生成的大事要事、官兵后路后院后代的难事急事,要动真情、用实劲、创新招,开辟绿色通道,从快从优解决,切实把拥军优属工作做细做实做出成效。”市委书记李湘豫在议军会议上的讲话掷地有声,也道出了这座城市对双拥工作的深刻理解。商丘始终把双拥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军地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体系,让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成为全城共识。
走进睢阳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除了服务接待大厅、综合办公室向广大退役军人提供服务以外,睢阳区退役军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李东亮工作室、退役军人法律援助工作站等9个延伸功能室作用发挥成效明显。近年来,该中心接待来访退役军人1000余人次,解决实际难题295件;复核发放优待证18000余张;走访慰问服务对象500余户;接待法律援助咨询48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0件。2020年10月,挂牌成立一年多的睢阳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被退役军人事务部纳入全国示范型服务中心名录。
2020年以来,我市建成覆盖市县乡村的4915个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从市直单位到社区村落,每一级都有固定责任领导和联络员,政策传达“零延迟”,情况上报“即时达”。
“朋友欠了我多年的钱,始终要不回来,就尝试着求助到了睢阳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没有想到中心的工作人员特别热情,了解情况后指定律师给我提供法律援助。”7月30日,退役军人王义亭激动地说,通过这次法律援助,他真切地感受到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对退役军人的重视和关心,也感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对退役军人的尊重。
河南睢阳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新红表示:“作为法律援助律师,能为退役军人提供帮助,觉得特别有意义。退役军人遇到法律问题时,法律援助渠道一直为他们敞开着,我们会用专业的能力让大家感受到法律的温度,也让大家知道国家对退役军人的关爱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法律保障环节里,让退役军人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制度建设是双拥工作的保障。商丘市先后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双拥工作的实施意见》等14项制度,从退役军人安置到优待抚恤,从随军家属就业到军人子女入学,形成了一套覆盖全、可操作、有温度的政策体系,小到家属随军落户,大到国防设施建设,事事有安排、件件有着落。
在商丘,“关心国防、热爱军队、尊崇军人”不是一句口号。每逢重要节日,市领导带队走访驻军部队成为常态;机关干部走进军营体验生活,感受军人奉献;企业主动为军人提供优先服务,社会各界自发参与拥军活动……“兴商富民一条心,爱国拥军一股劲,拥政爱民一盘棋”的新格局,让双拥工作扎根基层、深入民心。
聚焦备战强保障:打造支前工作新高地
“近年来,随着部队练兵备战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定点保障模式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部队快速机动需要,支前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在商丘市军地座谈会上,市长摆向阳的话引发共鸣。从“小推车”到“大数据”,从送军粮到多元保障,商丘市的支前工作正以全新姿态适应新时代国防和军队建设需求。
3月18日,商丘高铁站的站台上,今年春季入伍新兵胸戴红花整装待发。接过还冒着热气的五香茶叶蛋和矿泉水、面包等食品及军旅水杯。这一幕正是商丘军供站全力做好2025年春季新兵运输保障工作的生动缩影。
为让新兵带着家乡祝福启程,商丘军供站提前对接军地部门,精准掌握运输时刻、人数及饮食需求。“既要吃得饱,更要吃出家的味道。”商丘军供站负责人介绍,餐食采用商丘本地食材,餐谱荤素搭配,既保证营养均衡又缓解新兵思乡情绪。
为打造支前工作新高地,我市在全省率先建成高铁军供站点、举办军供保障专项演练,圆满完成保障过往官兵饮食转运任务,拥军支前工作获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表彰。
军粮供应站、市民兵训练基地、军供站新址等4个重点项目合计投资4.3亿元,共同构成了现代化支前保障体系。与此同时,全市组建了涵盖医疗卫生、物资补给等多个领域的支前专业队伍,平时专攻专训,战时快速响应。
近年来,商丘双拥工作的维度在不断拓展。2021年,以“商丘”命名的护卫舰入列服役,成为流动的“城市名片”;2023年,“中国民权双拥号”卫星成功升空,将双拥情怀送上太空;从地面到空中,从陆地到海洋,商丘的支前工作正向着多维度、多领域延伸,书写着新时代的“支前答卷”。
倾心服务解难题:提升优抚保障新质效
“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孩子上学的事,这让我在部队安了心。”去年8月,远在边疆服役的岳桂鑫收到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入学通知时,很激动。作为艰苦边远地区的现役军人,子女入学一直是他的心头事,我市为军人子女开辟的“绿色通道”,让他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
这只是商丘市解决军人“三后”问题的一个缩影。在转业安置上,2020年以来计划安置转业军官、符合条件的退役士兵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在就业帮扶上,全市累计帮助10127名退役军人实现就业,帮助8456名退役军人完成技能培训或入学;未就业随军家属每月可领取2100元生活补助,标准全省最高;在子女教育上,军人子女入学满意率达100%。
资金保障是优抚工作的基础。我市每年预算安排优抚经费5亿多元,用于烈士褒扬、伤残抚恤、生活补助等。在优抚对象年度确认工作中,全市创新采用“线上认证+上门服务”模式,确保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等群体“零跑腿”,这项工作连年位居全省前列。从城市到乡村,从现役到退役,商丘用细致入微的服务,让“最可爱的人”成为“最幸福的人”。
尊崇引领聚合力:谱写鱼水情深新篇章
“当年,就是从这里,成千上万的商丘群众推着小推车奔向淮海战役前线……”在淮海战役陈官庄纪念馆,讲解员的讲述让参观者驻足沉思。作为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商丘的红色记忆里,“小推车”精神是最鲜明的印记,也成为新时代双拥工作的精神源泉。
近年来,我市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十百千”活动:每年宣传“十”名双拥先进个人,编写“百”名英模故事,开展“千”场国防教育课。42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年开放,《寻根》《忠诚》等10余部红色文艺作品巡回展演,革命文物陈列展让参观者沉浸式感受历史。
社会力量的参与让双拥工作充满活力。全市300余家拥军企业(门店)悬挂“拥军惠军”标识,提供购物折扣、优先服务;市中心医院作为双拥优抚医院,推出“一站两免三减六优”医疗服务,累计为军人军属减免费用300多万元;“拥军车队”免费接送军人……从物质优待到精神关怀,尊崇军人的氛围在商丘无处不在。
“三代从军”最美家庭评选、立功喜报送达家门、军人荣誉墙展示风采……我市用一系列举措让军人军属感受到荣光。全市累计为立功受奖官兵发放奖金500多万元,送喜报的队伍走进乡村、社区,敲锣打鼓的场景成为最动人的风景。
“县领导亲自到我家送喜报,这让我们全家感到很光荣。一定鼓励孩子不辜负党和政府的期望,在部队多立功受奖。”荣立二等功现役军人刘博的立功喜报,送到夏邑县孔庄乡大靳庄村的家中时,他的父亲刘福利激动不已。
军爱民的故事同样感人。浓厚的尊崇尊重氛围,激励广大官兵投身驻地经济社会建设,2020年以来解救被困群众4811人,抢救保护财产11亿多元,投资7000多万元助力乡村振兴;374支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活跃在抢险救灾、基层治理等服务一线,其中4支队伍被评为2024年全国退役军人守护家园志愿服务队;培养使用2800余名“兵支书”“兵委员”扎根基层,带领群众致富,其经验被中央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推广。
商丘这座连续九次摘得“全国双拥模范城”桂冠的城市, “军爱民、民拥军”的传统正以新的形式延续,“小推车”精神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向着“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的目标迈进,谱写着新时代鱼水情深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