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系连通惠民生 水润沃野促振兴

  “三夏”时节,我市广阔的农田里正在收获成熟的麦子,播种秋季作物。在丰收景象下,田间沟渠水流潺潺,昔日因淤塞导致的“旱难浇、涝难排”景象已悄然改变。这场始于2024年8月的防汛抗旱水系连通攻坚战,持续推进,已在豫东平原上编织出一张保障粮食安全的水利网络。

  “旱不能浇、涝不能排”曾是全市农村水利的顽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工作,将其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市委书记李湘豫、市长摆向阳亲自安排部署,多次深入一线督导指导,要求切实解决沟不相连、渠不相通、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等突出问题,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为确保工作顺利推进,我市成立了高规格的防汛抗旱水系连通领导组织,印发了《商丘市防汛抗旱水系连通突出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安排和保障措施。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相关部门通力配合的工作格局。

  市委、市政府以《河南省农村沟渠整治三年行动方案》为指引,将水系连通作为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的“先手棋”。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挂帅督导,组织召开涉农领域问题排查会,锚定“大河堵点清零、小河沟渠互通、田庄引排顺畅”目标。我市农业农村、水利部门牵头绘制包含159条骨干河流的“五级渠系作战图”,从干渠到毛渠逐一标注淤塞点位,实行“挂图作战、销号整改”。睢阳区创新“3个1”督导模式,示范区制作7张水系作战图,柘城县构建“五渠连通”机制,让全市1.4万公里沟渠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治理。

  在示范区中州街道,村民自发组成“清淤突击队”,带着铁锹、挖掘机清理村边堵点;柘城县社会各界捐款100余万元,群众自发出物出资折价50余万元……这样的场景在各县(市、区)轮番上演。通过发放宣传册、多媒体宣讲,全市掀起“沟渠整治人人有责”的热潮,群众主动让地、伐树、出工,破解了施工用地和人力难题。

  梁园区通过“财政投、名人捐、群众筹”募集资金3009万元;永城市坚持水系连通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人居环境整治、林网建设等结合,整合投入资金3623.8万元;夏邑县通过“项目拉动、政府带动、社会联动、群众行动”方式,筹集资金2764.95万元;宁陵县积极争取行业项目资金,充分利用各项金融扶持政策,不足部分县、乡两级财政兜底,投入资金2615.34万元……全市上下齐心,让“干渠畅通、支渠配套、斗农渠联网”的蓝图逐步落地。

  “现在沟渠通了,黄河水顺着渠系直接流到地头,今年小麦比去年多浇了两遍水。”民权县种粮大户王志强的喜悦,折射出治理工程的实效。全市累计开挖疏浚沟渠1.28万公里,维修新建渠系建筑物1535座,形成“引得进、流得动、排得出”的灌排体系。面对2025年春季的严重旱情,我市提前32天启动引黄补源,调水1.2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增加8400万立方米,为小麦丰收提供坚实保障。虞城、睢县等地将“河长制”与沟渠管护结合,设立巡河员、管护员岗位,民权县落实219万元管护资金,让“一次整治、长期受益”成为现实。

  如今的全市乡村,田沟、路沟、村沟与干渠、支渠、斗渠、农渠纵横交织,构成抵御旱涝的“铜墙铁壁”。这张绵延万里的水系网,不仅疏通了农田灌排的“毛细血管”,更筑牢了粮食安全的“水利防线”,让豫东粮仓在风雨洗礼中愈发殷实。

  站在广袤的田野上,新疏浚的沟渠如银色丝带穿梭其间,倒映着蓝天白云。这场关乎粮食安全与民生福祉的水系革命,不仅疏通了农田灌排的“毛细血管”,更织密了乡村振兴的“水网根基”——当洪水来时能畅排,干旱时节可灌溉,豫东粮仓正以更坚实的姿态,在水的滋养中书写着丰收的答卷。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