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全域标准化赋能 让“中国粮仓”迈向“生态高地”
4月的商丘,微风吹过麦田,拂起一层层碧绿的波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省级现场会于日前在柘城县召开。全省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人、农业专家走进田间地头,探寻商丘从“豫东粮仓”向“绿色高地”转型的发展密码:商丘市已建成6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总面积229.44万亩,占全省十分之一,带动绿色产业链年产值突破百亿元,成为中原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本。
“金字招牌”背后的绿色实践
“夏邑小麦、柘城辣椒、宁陵酥梨……这些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商丘绿色发展的‘金名片’。”在柘城县辣椒种植基地,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斌介绍,商丘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为抓手,构建“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全产业链条,培育龙头企业,联动加工企业,形成绿色产业集群。
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商丘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40亿斤以上,约占全国的九十分之一。如何让“大粮仓”变身“绿色高地”?商丘给出的答案是系统性改革:全域标准化。推行“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的“五统一”管理模式,设立50个农资专供点,实现良种覆盖率、绿色防控率均达100%。
全产业链升级。永城142万亩小麦基地带动“皇沟”“华冠面粉”等品牌走向全国;宁陵通过“酥梨+花生”双基地开发深加工产品,亩均增收超3000元;
全要素保障。全市累计投入800万元专项资金,整合高标准农田等涉农项目资金,实现“一钱多用”。
科技赋能绿色生产
“手机一点,水肥精准到株。”在柘城县智慧农业示范区,农户展示的物联网管理系统成为“科技种田”的缩影。田间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无人机巡航防治病虫害,数字化平台实现千亩麦田智能管理。
科技赋能贯穿农业全产业链:生产端组建市、县、乡、村四级技术服务网络,年培训超10万人次,建立10个示范乡镇、567户科技示范户;加工端推动三樱椒变身火锅底料、花生升级为休闲食品,附加值提升40%;销售端通过线上线下联动,2024年绿色农产品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58%。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评价:“商丘实践证明,绿色农业亩均效益较传统种植提升23%,带动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
锚定绿色农业新目标
地处豫鲁苏皖四省接合部的商丘,立足资源禀赋,将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作为农业转型核心。目前,全市已建成夏邑小麦、柘城辣椒和小麦、宁陵酥梨和花生、民权小麦和花生、永城小麦和大豆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数量与面积均居全省首位。
在标准化建设方面,严格执行“五统一”管理,农业投入品监管覆盖所有基地;产业化发展上,培育龙头企业带动近30万农户参与绿色生产。柘城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当地10万亩小麦、辣椒基地严格执行绿色标准,辣椒年产量达20万吨,带动农户亩均增收1500元。
“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重点推进扩面提质、延链增值、数字赋能等三方面工作,持续擦亮‘商丘绿’品牌,力争到2027年建成30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杨斌表示,目前,商丘市已形成绿色小麦、辣椒、酥梨三大产业链,未来将重点打造“中国绿色食品之都”,推动农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