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先行区 商丘奏响文化惠民新乐章

河南手机报 03-26 16:21 责编:商丘手机报 我要分享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中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根脉,华夏文明最早在黄河流域形成。处在黄河下游流域的商丘,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把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商丘市作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大力推进建设华夏历史文明商丘传承创新区建设,责无旁贷,理当先行,在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上先知、先行、先试,打出商丘市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发展先行区的声威。

  一、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构筑华夏历史文明商丘传承创新区有效支撑

  商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商文化、火文化、木兰文化、庄周文化、汉梁文化等博大精深。商丘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三皇五帝到如今”,在商丘都有美丽的传说,有不断脉的众多历史遗存和文献记载,商丘是华夏文明的样本。不仅出现了大批帝王将相,而且涌现出众多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科学家。如,商丘是孔子的祖居地,是老子、墨子、庄子、袁可立、侯方域和巾帼英雄木兰故里;是李白、杜甫、司马相如、枚乘、邹阳、韩愈、欧阳修、晏殊、苏辙等文学大家的宦游地;是大唐忠烈张巡的殉难地。孟子曾在这里容居,孔子曾在这里讲学,汉高祖曾在这里斩蛇起义,颜真卿曾在这里留下墨宝,赵匡胤曾在这里发迹,范仲淹曾在这里读书执教等等,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和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商丘加快建设文化名市的津要所在,是承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产业区的丰厚资源。经过多年精心打造,商丘的商文化已经有较高的知名度。深入挖掘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加强商丘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建设,维系一脉四千年文明的传承,就要扎实推动新时期文化的创新。2017年以来,商丘积极适应旅游业态的新趋势,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的新理念,以文化旅游为核心,带动全市旅游业倍增跨越发展。目前,正在对全市的旅游业进行高起点策划、全方位规划,全力实施“全域旅游宣传推介工程”,以高品质形象宣传、产品宣传提升商丘旅游“颜值”,着力叫响“游商丘古都城 读华夏文明史”的文化旅游品牌,“一城阅尽五千年”,扩大商丘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着眼于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聚焦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壮大文化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是重点培育龙头骨干,做大做强文化企业。继续深化文化产业“双十”工程,实施“文化+”行动,以“文化+旅游”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互联网+文化”发展模式,推进“百姓文化云”服务平台建设,搭建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和互动交流平台,让群众享受丰富、高效、便捷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商丘日报报业集团、商丘演艺集团、商丘市宋城影剧院有限公司、商丘市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民权县王公庄画虎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商丘古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夏邑红火工艺集团、宁陵刘腾龙笔庄有限公司、商丘市天沐湖游乐服务公司等骨干重点文化企业,并针对不同的文化企业,制订相对应的扶持发展方案,提高文化企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发挥骨干文化企业的辐射、引领和带动作用。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有177家,比上年增长71.8%,增速比上年提高39.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111.79亿元,比上年增长30.1%,比上年提高24.6个百分点。依托商丘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以“商丘文化元素”为核心内容,将历史文化与产业经济相对接,引导发展刺绣、毛笔等传统工艺品生产、画虎等书画艺术品创作、商丘演艺集团为龙头的演艺事业、特色名吃饮食业连锁等文化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商丘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骨干文化企业,集聚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高端文化人才,使文化产业成为带动产业结构转型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推进中原经济区转型升级。

  二是精心培育文化知名品牌,注重文化项目的带动作用。坚持品牌培育和品牌提升相结合,依托我市独特的文化资源,进一步打造“华商之都”“商文化”“火文化”“中原虎”“中国画虎第一村”等在国内、国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继续引导培植夏邑火店乡宫灯村、宁陵刘楼陀螺村和柘城大仵舞蹈村、马庄唢呐村等农村特色文化专业村,开发宁陵刘腾龙毛笔、睢阳木雕,柘城“泥人李”泥塑、金麦草画,虞城刻瓷、剪纸等民间工艺品,推介、叫响一批特色文化品牌。以商丘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为重点,以相关景点为载体和依托,通过文物景观展示、历史场景再现、时空角色体验等途径,打造“商文化园区”,以此为龙头项目,带动遗产保护、文化旅游、生态休闲等产业快速发展。精心打造商丘文化品牌。依托始祖文化、古城文化、圣贤文化、长寿文化、民俗文化等商丘历史人文代表性资源,打造若干个以华夏历史文明为符号的底蕴深厚、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兼具庄严性和观赏性,融教育、纪念、展示功能为一体的、具有地标意义的大型标志性文化景观。积极组织参加深圳、徐州文化产业博览会和河南省文化产业专题招商洽谈会。参加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会成果丰硕,商丘市文改办获组织工作奖,4个文化产品荣获金奖,6个文化产品荣获精品奖,7个文化产品荣获创新奖。在河南省文化产业专题招商洽谈会上精心制作了宣传片、宣传版面、招商项目册,筛选签约了8个重点文化招商项目,积极联系媒体宣传,扩大影响。促进文化招商项目落地开工建设。对全省现代服务业大会文化产业专题招商洽谈会上签约的8个重点项目进行跟踪问效,并深入项目所在县(区)逐一进行督导,确保按时落地开工。

  三是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培育龙头文化企业。农村文化产品具有质朴原生态的文化元素,我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选拔农村从业人员走进大专院校进行系统的艺术理论学习,提高从业者的创作能力。政府出面邀请专家进村培训,支持专业村创办艺术培训学校、培训班,发挥老艺人的传、帮、带作用。市财政每年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奖励表彰民间艺术传承人和艺术拔尖人才、优秀经纪人等,培训从业人员。选拔学员到大专院校学习,邀请全国权威书画家到王公庄村指导培训,并与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等单位洽谈,达成代培学员、进村授课、建立教学实践基地等意向。先后邀请中央、省级媒体对全市优秀传统民间文化进行采风报道,在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等栏目播出商丘文化产业专题10多期。20余名农民画家先后带着自己的精品画作,到美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德国和台湾举办画展。截至2017年年底,我市拥有作家协会、戏剧家协会、音乐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曲艺家协会、影视家协会、舞蹈家协会、杂技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各类协会国家级会员199人、省级会员1849人、市级会员4242人。其中,国家级美协会员20人,省级美协会员235人;国家级书协会员72人,省级书协会员1019人;国家级戏协会员18人,省级戏协会员62人。

  四是发展优势文化产业,鼓励支持文化创新。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有效运作民权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经纪人协会,通过引导和服务,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利用网络开设“中国画虎第一村”、王公庄画虎村网页,建立网上销售渠道。夏邑的宫灯,宁陵的陀螺、藤编等加工类产品,都是通过公司订单进行新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供、销一条龙。唢呐、杂技、舞蹈等表演团体,先有经纪人到各地找市场、下订单,按订单要求在全国各地演出。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把富饶的农村文化资源转化成了资金来源,而后又用以反哺文化、繁荣文化,切实把资源优势变成了产业优势,使之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之间有机联系。拉长产业链条。王公庄村在发展画虎产业的同时,相继开发虎头鞋、虎头帽等相关产品,逐步形成以画虎为龙头,集绘画、创作、展览、销售、培训为一体的绘画产业链条;夏邑县火店乡围绕宫灯产品,开发排须、花边、旗穗及中国结等上下游和衍生产品,可生产53类100多种宫灯及其上下游产品,年销售收入8亿元,带动周边乡镇从业人员6万余人。目前,民权县王公庄村被命名为中国十大魅力乡村、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和中国特色文化(绘画)村,夏邑县火店乡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乡等。通过对文化专业村的培植,我市农村文化产业走上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创造良性发展新机制,切实增强文化体制改革实效

  我市要重点做好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打造知名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等工作,力争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先行先试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

  一是依法遵规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我市、县(区)两级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改革全面完成,市、县(区)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三局合一”全部到位,市级电台、电视台合并后运转良好,县级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划转全部移交到省。在商丘演艺集团、商丘群艺馆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基本要求,积极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机构。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策划创作的新编历史豫剧《天下清德》,参加了河南省第十四届戏剧大赛决赛,获得了文华大奖,实现了五连冠,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深化了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内部三项制度改革,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目前,全市基本实现了市、县、乡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已建设完成798个,占建设总数的19.6%。积极探索建立全媒体宣传联动机制,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商丘广播电视台等文化传媒单位深化媒体融合,建立起“一体化策划、一体化运行、一体化实现”的媒体融合新机制,构筑起全时空、立体式,集声、光、电、火、网五位一体的全媒体格局,通过广播、电视、网站、报纸、手机报、移动电视、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等,同步跟进,即时互动,联动宣传。

  二是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也是民生,共建共享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特征。遵循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覆盖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降低文化消费门槛,提供更多群众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坚持依靠群众,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大力支持群众文化创造,以“文明河南·欢乐中原”“文艺轻骑下基层”“教你一招”为主题,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我市社区文化公益小舞台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基层文化志愿服务典型案例。全市开展广场文化演出272场次,其中市直40场次,县(区)232场次,开展舞台艺术送农民活动200场次,开展“教你一招”群众文艺活动328场次,开展“文艺轻骑下基层”活动24场次。

  三是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载体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建设了以“商丘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基地,打造以“商文化论坛”为代表的华夏传统文化高端论坛,以此来体现商丘文化的特色、风格。制定下发全市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认定和管理办法,使我市文化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加大对商丘古城、黄河故道、夏邑县火店宫灯、民权王公庄绘画、宁陵县(中国)白蜡杆工艺等重点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组织国土、规划、税务、城建、文化等部门到园区现场观摩、现场办公,现场解决园区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做好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跟进指导。

  四、启示与思考

  一是政府扶持,资金支持,加大政策、资金倾斜帮助。近几年来我市各项工作指标均居全省前列,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在城市基础建设、文化建设、惠民工程等方面的投入虽然很大,仍然满足不了商丘发展的需要,政府需在政策、财力、人力等方面给予倾斜和帮助,逐步加大财政资金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推进商丘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发展,推进我市文明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是加强领导,强化队伍,提升文化兴商的战略地位。

  我市把文化兴商、打造商丘文化名片列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加强对挖掘商丘历史名文化工作的领导,明确领导专门负责,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和队伍。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培训,提升基层文化服务队伍素质,加强对文化类行业协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的引导、扶持和管理,使其依法依规参与公益文化活动,吸收民间组织的研究成果,丰富商丘历史名人资料。

  三是精深研究,系统梳理,实施现代文化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围绕商文化、火文化、汉梁文化、庄周文化、木兰文化、孔祖文化六大文化品牌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打造商丘特色文化品牌。实施文艺精品工程,设立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人民”基金和“五个一”工程奖励基金。以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为载体讲好商丘故事,撰写剧本,搬上舞台,制作电影、电视剧,开发历史传说故事。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支持商丘日报报业集团、商丘广播电视台做大做强,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竞争力强的新型主流媒体。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县(区)公共文化设施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四是明确载体,围绕核心,打造豫东历史名人文化园。提升商丘文化内涵,打造商丘文化名片,把商丘打造成为全球华商和华人的寻根拜祖朝圣地。加强与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史专家、高等院校、学术机构的联系,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互通、共享研究成果。开展查阅史料、走访民间、寻找族谱、考证遗存、搜集文物和学术研讨等工作,发挥其名人效应及作用。组织专家对与商丘有历史渊源的历史名人(如孔子、墨子、庄子、范仲俺、贾谊、华商始祖王亥等思想家)的思想体系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致的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并进行阐释。以建设商丘古城文化旅游区为契机,建造商丘历史名人博物馆、雕塑园及长廊、民间民俗展览馆、书画古玩收藏馆、好人主题公园、好人文化展览馆等。

  五是完善配套,服务优质,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融合发展。把旅游景点建设与民俗文化结合起来,把景点与戏曲、民间文艺及艺术、古玩书画、民间绝活等结合起来,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小品、歌舞等文娱活动。实施“文化+”工程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跨界融合,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鼓励和引导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演艺等传统产业运用互联网创新成果,实施“科技+”战略,运用文化科技支撑,深化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3D打印等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培育和发展动漫游戏、网络试听、移动多媒体、数字出版、艺术品网络交易等文化科技融合新兴业态。


收藏
分享

精彩评论

手机快速登录
密码登录
手机快速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