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购物节提前启动 促销狂欢与理性消费上演“二重奏”
核心提示:尽管刚刚进入10月下旬,很多消费者已经闻到今年“双11”电商购物节的硝烟味,各大电商平台的战火已经提前点燃。
“双11”不仅能够加速释放着消费的潜力,更成为洞察消费市场的一个重要窗口。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面对层出不穷的促销活动,很多消费者不再盲目跟风,而是开始精打细算,回归理性消费。
这种消费态度的转变,无疑对电商平台的促销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电商平台该如何重新点燃他们的购物热情?让我们走进开封市民的生活,听听他们的声音。
“双11”为何提前到来
“这还没到11月,怎么‘双11’就来了?”这几天,很多市民看到手机上收到的各种促销短信,感到非常诧异。“国庆假期过去还没几天,‘双11’就已经开始了,这也太早了吧。”市民周琴发现今年的购物节似乎比往年来得更早,商家以发送短信的形式告知店铺的上新情况、优惠活动等信息,造成的短信“轰炸”让她感到措手不及。周琴的困惑,反映了许多消费者的共同感受。
11月11日,本来是一年中的一个普通日子。可就是这样一个日子,这些年却被电商平台打造成购物节,刺激了市场各方,影响了整个产业链条,让我们每个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其中。
记者查询了相关信息发现,各大电商平台已经提前开始了“双11”的预热活动。在阿里巴巴于9月25日举办的发布会暨商家大会上,天猫公布了从10月14日开始的第一波预售。拼多多也将从10月14日开始活动,比去年提前了近一周。抖音的“双11”活动从10月8日就已经开始,为国庆节后的购物需求做准备;正式期则从10月18日持续到11月11日。苏宁易购也在商家大会上宣布,将于10月17日启动大促,并在10月23日至25日开启现货抢购,为消费者提供即时的购物体验。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双11”整体提前了约10天开启。据预测,各大电商平台“抢跑”加上返场期延长,整个大促活动将持续到11月30日。这意味着“双11”将拉长至一个多月,再次刷新了“双11”购物周期,因此被网友们称为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双11”。
以往年的情况而言,每年的“双11”基本上可以说是承载着消费者很长一段时间的消费力。因此,对于各大电商平台而言,谁抢先一步,谁就能在市场上占据主动。此外,从促销的效果上看,这样的做法对电商平台和品牌方是受益的。这是因为,“双11”提前开始,可以缓解“双11”当天的销售压力以及平台压力,对整个供应链链路,尤其是物流配送提供更加从容的环境。对商家而言,把促销节奏拉长,可以给商家更多的反应和调整时间。
“双十一”乃至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传统商业模式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我市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做好传统销售的同时,也开始在互联网这片欣欣向荣的“土地”上辛勤耕耘。
在我市经营食品生意多年的李先生,也拥有两家网店。虽然11月还没到来,他已经迫不及待地准备在这个年度购物盛典中大展身手。“尽管‘双11’活动近年来因玩法复杂化、消费者参与度下降而受到争议,它仍然是商家提升销量、扩大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机会。”10月17日,李先生说,他主要从事开封本地的特色食品经营,根据时节也会上架一些时令农产品。平台也提供了很多支持,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商品。
理性对待的消费者越来越多
每年“双11”都会点燃不少网购一族的抢购热情。然而,虽然商家们的促销热情高涨,“双11”时间也延长了,但与往常相比,热度似乎下降了许多,消费者的理性消费成为市场新趋势。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表示不会因为是“双11”就购买平时不需要的商品,有些网友甚至表示对“双11”产生倦怠,不会特别关注“双11”。
记者在我市的调查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市民面对电商平台的促销热潮,表现出的更多是冷静对待。“哦,‘双11’啊,还没想好买啥。”“感觉跟平时的价格没差多少,也没啥特别买的。”……近日,记者在市区街头走访时,听到的大多是类似的回答。
消费者对商家的促销活动最为关心的是降价幅度。但是,往年的促销季,一些商家为了能够吸引消费者注意,往往会出现先抬价再降价的套路,大大消耗掉消费者的好感度,而且平台的优惠玩法一年比一年复杂。采访中,不少市民表示,“双11”前最头痛的就是算价格,各种优惠券、跨店满减、折上折层出不穷。
跨店满减、定金翻倍、限时立减、定金权益、前一小时半价、口令红包、支付红包……这段时间,各大电商平台推出的促销活动,再次迷乱消费者的眼,让人直呼看不懂。怎么买才最便宜?记者查询了社交平台,发现各平台出现了大量的“双11”最省钱攻略、“双11”无门槛红包攻略汇总等相关笔记,“最低价”攻略,手把手教你“薅羊毛”,最省钱“满减攻略”,揭秘“平台新玩法”等等,还有人细心地贴出了满减时间清单,甚至建群共享消费券。
“就不能直截了当给消费者优惠吗?非要搞一堆看不懂的满减,烦死了!打开购物软件,同样的产品,各大直播间推出五花八门的活动机制,各种计算、比价,搞的人头大心还累。因为这样,我少买了很多东西。”市民赵艳洁特别讨厌一些电商平台刺激消费者不断加购的套路。市民郑女士是一位“资深”买家,她说:“从总体来看,‘双11’价格确实是优惠一些,但并不是全年最便宜。”郑女士曾仔细对比了“双11”和平时的价格,发现价格也差不太多。“早年的‘双11’确实是一年中促销力度最大的时段,但是现在也跟平时的促销活动差不多,最多就是赠品稍微多一点。”郑女士说。
如今,对于以往常见的“套路”,比如先涨价再打折等,消费者都已经存了防范之心,很多市民早就在关注心仪产品的价格,想看看它在“双11”期间是真降价还是假打折。部分折扣较低的商品会限时抢购,这种价格往往比平时低很多,但数量有限,需要消费者花费大量精力提前抢购。此外,还有部分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可能会夸大商品优惠力度或进行虚假宣传,导致消费者误解价格信息。在赠品上,同样为“买1送1”,有的送的是小样,有的送的是正品,有的甚至送什么东西都没有具体说明,这些都需要消费者看清楚。
这些年来,“双11”销量攀升,但因为商品质量问题以及快递变慢递所带来的投诉也不断攀升。“虽然一些商家的促销海报非常诱人,但并不排除他们抬高原价的可能性。所以我的做法是头脑冷静,多比较少冲动,免得既浪费了时间,又没省下什么钱。”市民陈莹说。
记者的调查发现,“双11”这个曾经让无数消费者热血沸腾的购物节,如今正面临着消费者的理性回归。总结来说,市民变得冷静的原因主要有:套路太多,不想参加;没有需求的东西;优惠力度不足;一直没有参加过相关的购物节;厌倦了精打细算的购物过程。
期待一个健康便捷的购物环境
面对着电商平台的促销轰炸,似乎并未表现出往年的狂热,大家开始回归理性,精打细算。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双11”的魔力真的消失了吗?在这场电商盛宴中,我们期待的不仅仅是销售额的增长,更是一个更加健康、理性、便捷的购物环境的建立。
每年“双11”到来前,各级消协组织都会发布消费提醒,提醒广大消费者在购物时做到理性购物,科学消费。网上购物一定要选择合法经营、规模大、信誉度高的APP购物平台和商家。面对电商平台的优惠活动,对心仪的商品要了解优惠券的使用范围和时限。对商家的宣传、聊天记录、订单详情做好截屏,以防不良商家私自取消订单,更改活动规则,导致个人权益受损。下单前要对欲购商品进行详细的了解、比较,做到货比三家,避免购买到不合格的商品。对于优惠打折力度大的商品更要认真辨别,核实优惠折扣的真实性,避免被“虚降实涨”的夸大宣传所蒙骗。
记者也提醒消费者,收货时如发现货物有损坏或货单不相符时,要注重保留证据,及时与商家、平台联系。消费者在现实中或网上购物发生消费争议时,消费者均应第一时间与卖家或电商平台协商解决,如不能协商解决的,应及时拨打当地12315投(申)诉举报电话或向消协投诉。
此外,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很多博主打着“测评”的旗号为消费者推荐商品。因此,消费者在浏览相关测评信息时,对于评论吐槽意见较多、带货推销倾向明显甚至有失公允的,要及时搜索查证、自觉远离;针对偷换测评概念、测评结果自相矛盾等涉嫌误导欺骗消费者的行为,可保留证据向相关互联网平台和有关部门进行投诉举报,依法主张自身权益。(全媒体记者:康冀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