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好,群众说了算”

      通许县大岗李乡寇村原名西瓦屋村,因北宋名相寇准死后葬于此而改名寇村,村内寇准墓1981年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寇坟烟雨”为“咸平八景”之一。

      这个历史文化村,环境优美、产业丰富、人民幸福,如今蝶变出一幅幅美丽乡村新画卷,是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该村位于通许县城南12.5公里,农户676户、2642人,耕地面积3205亩,肉牛养殖产业覆盖20余户,羊养殖户50余户,集体土地20亩。

      党建引领,筑牢堡垒。寇村“两委”班子健全,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五星”支部创建为契机,扎实推进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着力打造“村美、民富、业兴、人和”的美丽新村。严格按照标准对老学校进行升级改造,投资30余万元建成集500平方米村室和2000平方米广场的标准化党群综合服务体。围绕抓党建、促统筹、优服务,在村民小组实行“党建+”机制,党员作用发挥在农户院落,全面抓好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矛盾纠纷调处、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安创建、公共服务等各项工作,基层战斗堡垒坚不可摧。

      齐抓共管,凝聚合力。“好不好,群众说了算!”该村精准把握群众“主力军”的角色定位,不断健全机制,让群众掌握“话事权”,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立“一约四会”机制。组织村民共同参与修订和完善涵盖信访、村风民俗、治安管理、村民自治等内容的“村规民约”,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同时,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等,发动村民参与村级治理。

      此外,线下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每一名村干部都是“志愿服务员”,严格落实村干部值班制度,让群众找得到人、说得上话、交得了心,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线上加快推进“一网通办”,推行“最多跑一次”“马上办、一次办、网上办”等改革和“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等便民举措,构建一站式便民服务网络,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人民幸福感不断增强。

      产业带动,激发活力。寇村主要以农业为主,种植小麦、大蒜、西瓜等,另有肉牛、山羊等特色养殖,村内有寇准墓一座,具有一定文旅基础,着力打造成集旅游、采摘、垂钓、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旅综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样板。寇村坚持阳光议事、抱团发展、精细管理,抢抓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机遇,积极衔接省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资金项目,村合作社运营建设石磨面粉厂1座,打造“寇启”品牌,以电商带货的形式进行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每年村集体收入不少于10万元。

      “我们以村级活动场所为中心,发展垂钓、农家乐,建造村史馆,打造特色观光游,依托北宋名相寇准,谋划宋文化产业园建设,发展民宿经济,整合村内零散土地集中统一管理,形成规模化种植,依托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利用‘双绑机制’促进发展,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大道。”寇村党支部书记杜四广表示。

      民主议事“零缺位”、产业发展“零抵触”、干群关系“零距离”,新时代下的寇村形成了基层治理上下一条线、纵横连成片、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群众忙于产业、聚于产业、富于产业,共同描绘着产业兴旺、和谐平安的美丽乡村图景。(全媒体记者:刘延超)

责编:kfsjb_tsz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