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正能量 绽放文明花——聚焦开封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活动
“郭奶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要奋力拼搏,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让青春在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4月12日,开封市第十四中学学生纷纷表示。
4月9日至12日,全国道德模范、河南省新时代宣讲师郭建华走进开封市理事厅街小学、田家炳实验中学、开封市第十三中学、开封市第十四中学,以《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为题,宣讲全国两会精神、加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让青春在逐梦的道路上跑出活力风采。这也标志着我市全面开启今年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工作。
在回顾自己48年电影放映工作经历中,郭建华说:“这么多年我确实苦过累过,但我为农民放好电影的信念一天也没有改变过。”学生们深受感触,表示要向郭奶奶学习,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争做新时代好少年,为国家、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宣讲,发自内心、触及灵魂的事例,有助于激发“夯实理论、追求理想”的活力,厚植“真抓实干、挺膺担当”的定力。2023年7月开始,开封火热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活动,持续深入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激荡“汴”地正能量,澎湃开封奋进春潮。
市级“文明探源我来说”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服务宣讲团共吸纳18位来自考古研究所、博物馆、图书馆、高校、纪念馆等致力于城市考古、文博研究、文物修复、红色文化宣讲、非遗传承保护等事业的专家学者、文化名人,进机关到学校,下一线到基层,打造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服务宣讲开封品牌。
据统计,2023年,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组建40人参加的“汴地有爱”新时代文明实践专家宣讲队、88人参加的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志愿服务宣讲队,累计开展宣讲610余场。培育了“教授进社区”“非遗进校园”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开展了“倒提铁笔向空题——千年铁塔”“州桥遗址实地探秘”等主题活动,全市各县区均成立了县级“文明探源我来说”宣讲志愿服务队伍,同步开展志愿服务500余场,受益群众6万余人。
开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遗存众多,具备得天独厚的宋文化优势,一直以来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利用资源,聚焦文物保护。我市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利用好博物馆、图书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真正让人民群众充分了解开封丰富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如结合“宋文化活化工程”,运用“穿在身上、提在手里、唱在嘴边”的形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以文化人、以文彰德。
守好“钙源”,凝聚奋进力量。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加强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把革命文物保护、革命故事宣讲与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结合起来,通过步骤详解、技法展示、动手制作相结合方式,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沉浸式体验,让人民群众在亲身体验中领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的别样魅力,为非遗文化服务群众、赋能人民美好生活添一笔生动的注解。
充实力量,绘出浓墨重彩。我市举办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员大赛,选拔30名新时代宣讲师,与河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师队伍优势互补,组建“汴地有爱”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团队,把思想工作触角延伸到基层末梢,让广大群众更好地凝聚在党的周围,共开展理论宣讲等文明实践活动1万余场,受益群众117万余人次。
开封经验,全国宣传推广。强化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普及,创新打造“庭院讲堂”“三讲一传”“焦桐传声”等多个充满生活气息和情感温度的百姓宣讲品牌,让开封经验推广至全国。
“用一条河——千年悬河讲好黄河故事,用一幅画——《清明上河图》描绘大宋风韵,用一部书——《东京梦华录》挖掘历史风物,用一座城——宋都古城再现盛世汴梁,我们将不断擦亮宋文化这个‘金字招牌’,努力建设具有人文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魅力之城,让开封这座拥有4100多年建成史的古城再次焕发勃勃生机!”开封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媒体记者:刘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