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履职尽责 勇做融媒先锋

开封手机报 11-07 22:57 我要分享

  【编者按】第二十三个中国记者节之际,市委、市政府发出致省驻汴和全市新闻工作者的慰问信,开封日报社李国胜、焦宇炜、常立萍、郭召华、李蕙君、刘延超、王予杰、岳蔚敏、李天、文龙10名同志被授予“开封市2022年度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开封日报社魏东柱、钱苏豫、赵海龙、康冀楠4名同志因在中央新闻单位等媒体供稿成绩突出被授予“开封市2022年度优秀通讯员”称号。他们忠诚于党敢担当,不负人民勇向前,忠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高奏勇做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的嘹亮号角。本报对他们的主要事迹进行报道,以飨读者。

  

  李国胜:记者永远在路上 新闻才能接地气

  从事18年的记者岗位,在每一个记者节到来之时,开封日报社金融融媒部主任李国胜都会进行一次审视,也不由生发出些许新的认识和感触。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李国胜对记者这一职业的认识,他认为:“作为一名记者,你永远都在路上,苦乐共尝、艰辛与喜悦同在,每一天都有收获。”正如他常说的一句话:记者永远在路上,新闻才能接地气。

  李国胜一直工作在新闻采编一线,用“踏实认真、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可以概括他18年的记者职业生涯。

  李国胜从事新闻工作18年如一日,爱岗敬业,履职尽责,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在新闻工作的道路上他不懈努力、执着追求,把青春和汗水奉献于新闻事业。

  自从事采编工作以来,李国胜一直默默无闻地奋战在第一线。“记者永远在路上,新闻才能接地气”一直是该同志的工作定位坐标。在报社,同事们称他为“拼命三郎”。只要有新闻、有采访任务他从不推辞。18年来,他共采写出各种体裁的新闻报道6000多篇,有数十篇消息、通讯获得国家、省、市级新闻奖。

  

  焦宇炜:用心践行“四力” 用情讲好故事

  焦宇炜,1982年1月出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主任记者,现为开封日报社祥符区分社社长,市乡村振兴战线记者,人民日报通讯员。

  他近20年如一日奋战在新闻一线,挖掘、推出了郭建华、翟树森、四川赈灾0001号等重大典型。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等主流央媒刊发头版头条5篇及开封抗疫战贫报道70余篇,先后荣获河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河南省扶贫宣传工作先进个人、河南省“好记者讲好故事”优秀选手、开封市劳动模范等称号,受河南省委宣传部通报嘉奖和省委书记亲切接见。他先后获得中国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人民日报新闻奖、河南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城市党报论文奖一等奖等国家级、省级新闻奖项。

  从事全市脱贫攻坚报道期间,焦宇炜足迹遍布近百个贫困村,联合市扶贫办策划了“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大型主题报道活动。他报道的开封仨农民驰援武汉1.6万斤胡萝卜的事迹,在全省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作为河南抗击疫情“软实力”向外推介。他连续奋战在贾鲁河西姜寨段抢险一线,采制的抖音作品《抗洪官兵低调撤离 群众闻讯夹道送别》浏览量突破1000万,点赞数超55万,留言2.5万条。

  

  常立萍:职业的力量,在于坚守

  选择了新闻,就选择了坚守,就选择了责任与担当。自参加工作以来,开封日报社开封日报评论部副主任常立萍一直工作在新闻采编一线,用“踏实认真、兢兢业业、甘于奉献”陪伴20余年的职业生涯。

  做编辑时,常立萍和同事们一起熬过最深的夜,在版面上见证着一个又一个重大新闻事件的发生;多年如一日,精心编辑稿件,严把政治关、文字关,“甘为他人做嫁衣”。

  当评论记者时,常立萍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在报社领导和部门主任的指导下,参与撰写一组组系列评论,常常“为伊消得人憔悴”,但“浮云过后艳阳天”。

  今年以来,常立萍先后参与撰写部门策划的“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系列评论、“创文为民 创文惠民”系列评论、“勇做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系列评论等多组评论员文章、汴平文章等,充分发挥了党报言论举好旗、发好声的舆论引导作用。

  付出终有回报。近年来,常立萍编发、撰写稿件多次荣获中国城市党报、中国地市报、省级新闻奖等。其中,参与撰写评论《赓续精神血脉 迈向新的征程》获第39届河南新闻奖二等奖。

  

  郭召华:因为热爱,所以执着

  既然选择了新闻,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钟情于新闻,就勇敢尽职担当。从《开封日报》的一名普普通通的编辑,到《汴梁晚报》专副刊部主任,郭召华同志在新闻编辑的岗位上已工作了20多年,用忠诚和担当,诠释着对新闻事业的执着;用坚守和奉献诠释着对编辑工作的热爱。

  做编辑时,郭召华爱岗敬业,参与了许多重大事件的报道工作,编发了许多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为党的新闻宣传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做编辑部主任后,郭召华更是着眼大局,在做好本部门日常编辑工作的同时,勇挑重担,多次承担报社大型主题策划的编辑任务,尤其是2020年以来,该同志主持统筹了《开封战“疫”》典藏特刊的编辑工作,统筹了《盛世开封》典藏特刊的部分编辑工作,参与统筹了《非凡十年 出彩开封》典藏特刊的编辑工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履职尽责。

  有耕耘就有收获。郭召华同志常年工作在新闻采编一线,其新闻作品在河南省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中等城市党报新闻奖等各类新闻奖评选中获一等奖、二等奖几十件。

  

  李惠君:媒体融合勇担当

  李蕙君1992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开封日报社政府网站运维中心主任。该同志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新闻理论水平,在工作中,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担当作为,在媒体融合、“新闻+政务服务”实践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作为政府网站运维中心主任,李蕙君带领部门同志在组织、机制、内容上下功夫,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开封日报报业集团以市政府门户网站内容运维为主体申报的“基于开封政务服务的媒体融合创新平台”入选“2021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是河南省唯一入选案例。

  李蕙君长期奋战在新闻宣传工作一线,具有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仅2021年以来,该同志就有多件作品获得河南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等奖项,如撰写的论文《发挥地市主流媒体优势 助力社会治理现代化》获第三十九届(2021年度)河南新闻奖二等奖;创作的网络专题《中国(开封)宋代名画创新大展大型融媒体报道》获2020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

  

  刘延超:不忘初心 起而行之

  记者,记着,记着使命与担当,记着责任与理想。一直以来,开封日报社时政新闻部副主任刘延超始终坚守新闻工作者初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做不忘初心的坚守者,起而行之的行动者,融合发展的奋斗者。

  不忘初心的坚守者。进入报社6年,他讲政治、守规矩、敢担当,具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政治素养良好。特别是注重实践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推动工作。

  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下基层,到一线,他坚持在采访中捕捉鲜活的新闻、在材料中寻找民生需求。面对疫情和汛情的双重考验,他深夜到大街前沿采写报道战斗风雨的防汛人员,凝聚起战胜艰险的正能量,把初心写在行动上,把使命落在岗位上,过程中也强化了笔杆子,增进了见识,提升了能力。

  融合发展的奋斗者。在复杂多变的全媒体时代,他坚持内容创新为本,树立清新文风,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全媒体作品。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刘延超先后获得首届河南时事新闻奖优秀编辑、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个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突出贡献奖等荣誉,所采写作品多次获得河南省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等。

  

  王予杰:“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为什么我的眼睛常常饱含泪水,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开封日报社财经融媒部副主任王予杰表示,做一名好记者,就是要让自己的报道,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笔力可扛鼎,无悔写春秋!

  今年8月,经过层层选拔和推荐,王予杰站在河南省好记者讲好故事比赛决赛的舞台上,向省委宣传部等部门领导和全省的优秀新闻工作者参赛选手,讲述自己作为新闻战线的一位老兵,面对防汛抗洪和疫情防控等重大考验,与英雄模范人物并肩战斗,勇于担当,敢于作为,出色地完成新闻采访工作的故事。

  王予杰负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战线。群众最关心的,就是他最关注的,他经常写稿忙到凌晨,双休日采访写稿更是常态。努力做到作风扎实,贴近群众。去年7月24日夜,在受汛情影响积水严重的开尉路上,他和志愿者带着铲车,对熄火的车辆实施救援。奋战一个通宵,救援车辆近百辆,并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

  心有大爱,至诚报国。王予杰将进一步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努力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作品!

  

  岳蔚敏:与开封文旅事业发展同频共振

  开封是一座了不起的文化之城。近年来,开封日报社教文融媒部副主任岳蔚敏最为关注、投入感情最深的,便是开封文旅事业发展。

  从事文旅行业报道以来,岳蔚敏见证了开封扛牢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历史责任,深挖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文旅文创融合发展,文化自信更加彰显;见证了北宋东京城顺天门遗址、永宁王府遗址、州桥及汴河遗址考古发掘的全过程,深切感受到市委、市政府建设“一都一城”的坚强决心。

  2018年,岳蔚敏参与了中央宣传部组织的“百城”调研活动并主笔撰写《以文化创新引领千年古都复兴》一文。从2017年至今,岳蔚敏圆满完成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开封市第一届、第二届文化奖章颁奖盛典、“老家河南 黄河之礼”2020(中国·开封)国际文旅创意设计季、“研学开封 知行中国”、2021年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人游开封”、“千年州桥·梦华开封”等重大文化活动策划及宣传报道工作,在开封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高标准建设“一都一城”的宣传工作中贡献做出重要贡献。

  

  李天:坚守初心 与时代同行

  自2007年进入报业集团以来,开封日报社摄影摄像部副主任李天一直从事新媒体工作,从一名网站美编转型、成长为一名会设计、会写、会导、会拍、能出镜的全媒体复合型人才。

  2018年,李天原创制作的《快听听,大热天儿,这位开封小伙儿给这喷嘞啥》,不到一天时间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2019年,李天的原创作品《乖乖嘞!开封话说唱开封美食,得劲》推出后,得到了河南广播电视台的关注。2022年春节,李天放弃与家人团聚时间,与团队成员拍摄系列短视频《2022年·开封好人过大年》,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的点赞。2022年上半年,为了完成一项紧急任务,李天与部门同事连续加班一周,最长一次工作60多个小时未合眼。

  正是因为不忘初心,并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坚持创新,李天创作的《战疫情》荣获第38届(2020年度)河南新闻奖二等奖;制作的《绚丽开封》荣获2021年度城市党报媒体创新类二等奖;个人创作的《开封话说德尔塔》荣获2021年度城市党报媒体创新类三等奖。

  

  文龙:耐住寂寞 守护光荣

  从2012年开始,开封日报社新闻编辑中心编辑文龙已在夜班编辑岗位工作10多年。2000多个日日夜夜里,该同志每天工作至次日凌晨,熬夜至次日三四时也司空见惯,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只为守护新闻工作的光荣。

  编辑工作没有台前的光鲜亮丽,只有幕后的默默坚守。遇重大新闻事件时,文龙和同事放弃节假日,只为及时将党和政府的权威声音传播出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到开封日报社指导工作时,称赞《开封日报》起到了“压舱石”“定盘星”的作用。

  作为党报时政版编辑,文龙利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深刻领会最新理论精神,从而严把稿件政治关;通过精心编排,严把文字关,力求将稿件最好地展现给读者。从标题制作到标点符号,文龙精益求精,有时候一个字要查阅多条文献、多次与记者核实,反复推敲后才能确定。通过与同事的共同努力,《开封日报》在河南省76种报纸中的47种一级报纸综合排名中紧随《河南日报》位居第二,位居河南省省辖市党委机关报第一。

  通过十多年不断磨砺,文龙政治立场更加坚定,并练就扎实的文字功底。他所编辑的版面、专栏、稿件多次获河南省新闻奖一、二、三等奖。

  

  魏东柱:做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

  7000多篇、800多万字的新闻稿件见证了近15年来他在新闻采写路上的深深足迹;中国新闻奖、“全国城市党媒百名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是对他在新闻园地脚踏实地辛勤耕耘的褒奖。他就是开封日报社时政新闻部主任、主任记者魏东柱。作为一名中共党员,他坚定做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

  他采写的通讯《焦裕禄干部学院的“三件宝”》获中国新闻奖,曾受到省委书记亲切接见。他获河南新闻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中国城市党报新闻奖、赵超构新闻奖等奖项的一等奖25次,获省级以上新闻奖100多次。

  1986年1月出生的他在防疫抗洪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冲在第一线,带领时政新闻部记者用一篇篇重磅报道起到了舆论引导“稳定军心”的作用,时政新闻部被评为“开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他还获得河南省网络作品“七个一工程”奖、河南省希望工程20周年新闻宣传奖、“开封市十佳新闻工作者”、“开封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开封市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被开封市委、市政府给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通报表扬,登上“文明365 开封好人榜”。

  魏东柱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及《河南日报》发稿数十篇,展示了开封作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的风采。

  

  康冀楠:一路走来 初心如一

  “把使命放在心头,把责任扛在肩上。”开封日报社民生深1°融媒部副主任康冀楠始终未忘当年成为记者的初心。

  从事新闻工作10余年来,他始终坚守在新闻采访一线,爱岗敬业,创新工作,努力为新闻事业发展做贡献。

  他作为一线记者参与并且圆满完成了2012年至2022年开封市“两会”新闻报道工作以及开封市党代会、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中国开封菊花文化节等重大活动的新闻报道。他还参与了文化创新全国行、文明城市全国行、品读北宋文化系列报道等大型采访活动,有多篇稿件和论文荣获国家、省、市级奖项,多次被评为开封日报社十佳记者。他始终高标准、不懈怠,坚持做好深度报道,并有多篇稿件获奖。

  近年,他多次出色完成上级安排的外宣任务,为《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河南日报》等中央、省级媒体提供了展现开封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闻素材和稿件,为构建良好城市形象作出了贡献。

  初心不忘,不负梦想和远方;韶华易逝,不负正直与善良。记者是终生学习、不断前行的职业,始终做一名优秀记者,亦是他未来所追求的职业理想。

  

  钱苏豫:不忘初心 无愧时代

  栉风沐雨守初心,砥砺奋进担使命。无论是在编辑岗位还是在评论记者岗位,开封日报社评论部主任钱苏豫一直都是兢兢业业,把工作放在首位,积极做好新时期党媒宣传。

  在担任开封日报要闻版编辑期间,钱苏豫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对稿件编发精益求精,所编版面、稿件、标题多次获得不同级别奖项。

  自2010年担任评论记者以来,她主要负责《开封日报》评论撰写及各版评论统筹组织工作。评论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的声音。在报社党委领导下,她按照在工作中突出评论、用评论引导舆论方向、用评论深化报道内容的要求,努力把开封日报“汴平”这个评论品牌做出水平、做得更好。为更好地服务中心工作,多年来她每年都要参与撰写本报评论员文章、汴平等系列评论少则十几组、多则20多组,其中最多的一组评论达30篇。无论是新春伊始开好局系列评论、打赢脱贫攻坚战系列评论,还是疫情防控系列评论、勇做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系列评论,她都是认真撰写、精心雕琢,力争让每篇评论都充分发挥好引领作用。

  近年来,她积极做好外宣工作,撰写多篇相关宣传文章,为宣传开封、展现开封良好形象作出了贡献。她参与撰写的《深切的缅怀 永远的激励》《高奏“黄河大合唱”的时代强音》《赓续精神血脉 迈向新的征程》等多篇评论分别获河南省新闻奖一、二、三等奖,她本人也多次被评为市级先进个人。

  

  赵海龙:且行且努力

  今天是第23个中国记者节。开封日报社财经融媒部副主任赵海龙坦言,作为一名已从业十多年的记者,他深感荣幸与自豪。

  回顾从业以来的经历,很多难忘记忆历历在目。2011年,赵海龙参与中原经济区十八城市行大型采访活动,走出去拓宽视野,为开封发展建言献策;2021年,坚守黄河秋汛防御一线采访,顶风雨临危不惧,展现防汛抗涝生动画面;每年“两会”期间,“零距离”地采访各行各业先进代表,传递社会各界正能量……

  从业十多年来,赵海龙参与了数百次的采访,在这一过程中,从同事和采访对象身上学到了无数的知识和经验,丰富了自身阅历,更见证了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同时,也深感记者这个职业的艰辛与不易。他曾被人误解、受过委屈,也曾有过遗憾、功败垂成……但更多的是喜悦与快乐。这些,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

  记录新时代、讲述好故事、传播好声音、弘扬主旋律,这是新闻从业者的责任与使命。赵海龙坦言,记者节是属于新闻从业者的节日,更是激励自己履职尽责、不断前行的动力。且行且珍惜,且行且努力。(全媒体记者:马燕,雷宇)

责编:kfsjb_tsz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