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 开封的幸福底色

开封手机报 03-06 00:15 我要分享

  历史,是开封的文化底色,文明,是开封的幸福底色。

  以古闻名的汴梁,造极于世的宋文化闻名遐迩,今日之开封,汴地花开的好风尚有口皆碑。

  阿兹海默症,有黄手环行动;乡村教育,有星火助学;更不用说汴地有爱、圆梦行动、爸妈食堂……这些弘扬主旋律,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的公益项目,紧跟时代需求,精准为民,从最小单位着手,以基层群众着想,托起着小“确幸”,凝聚着正能量,撑起着大文明。

  让文明之光照亮新征程。3月第一周,是河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周。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今年,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紧扣“让文明之光照亮新征程”主题,号召各县(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主要活动平台,以县级融媒体中心为传播平台,3月1日至5日,在全市同步开展“河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周”活动。上下一盘棋,全员一条心,逐日以学文明条例、做红色传人、倡节俭风尚、守社会秩序、学雷锋我行动为主题,以多种形式开展主题活动,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用接地气的方式,种下文明的种子,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画关爱老人最大同心圆。以关爱阿尔茨海默病老人为主题,倡导“给生命的两头以同等的关爱”帮助易走失老人安全回家。我市“黄手环行动”项目从2018年开始运行,至今已实现对开封各县(区)大部分小区和老人聚集地的全覆盖,并融合辐射多种志愿服务活动。仅去年,就与30多个社区、40多个单位、5所医院、4所大学志愿服务团队联合开展以助老孝老、爱心陪伴、邻里守望、助学助残、等群众最需求的活动40多场次,参与志愿者2000多人次,在古城开封凝聚起了关爱老年人的强大正能量。

  疫情再起,市志愿者协会暂停线下志愿服务项目,但不暂停服务,群众有什么困难,该协会志愿者只要接到求助电话,总会千方百计地帮忙。作为市志愿者协会设立的专门帮助聋人的项目,手语工作室开启线上帮助工作,不让疫情阻断爱,作为项目负责人,曹玉芬没有一刻闲着。

  在过去的一年,面对汛情和疫情的双重考验,手语工作室奉献脚步不停,持续为聋人群体办实事,发动聋人群体组成志愿服务队参加防汛和防疫、装救灾物资、到防控一线坚守等,凝聚起战胜艰险的强大正能量,感动很多个人和家庭加入志愿服务行列。

  据了解,经过长期发展,手语工作室至今已发展成为援助、培训、提高聋人生活品位,免费普及手语,解决电话手语求助等涵盖面全的志愿服务项目,并且拓展服务触角,持续支教乡村小学,是全国助残类优秀示范推广项目。

  “汴地有爱”点亮人间大爱。去年,围绕“12·5”国际志愿者日主题,严格落实疫情防控常态化举措,我市各级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村镇,以及各级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部行动起来,开展“汴地有爱 因为有你”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基层送理论、送健康、送温暖、送欢乐,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凝聚着强大社会正能量。

  圆梦行动托起困境学子大学梦。通过国家开展的生源地助学贷款等通道,能解决一部分学费,但对困境家庭来说,让孩子圆梦大学仍是个难题。对此,团市委启动开封市“希望工程·圆梦行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活动遵循“救助—发展”的目标模式,在提供资金资助的同时,为受助生提供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的机会;动员社会公众和单位参与圆梦助学活动,为贫困学子提供公平竞争、平等发展的机会,帮助他们顺利进入大学校园,插上追梦的翅膀。

  2021年11月初,“爸妈食堂”公益午餐项目在铁塔街道延寿寺社区运行,为家庭经济困难或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老人“量身定制”。这是我市首个免费午餐项目。一份午餐虽小,却足够暖人,一个善行虽微,传递着正能量,“爸妈食堂”公益午餐项目的意义,远不止几份免费饭菜而已,是推动爱心“滚雪球”,让善行孕育更多善行的大爱,让老有所依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关爱 从一杯水开始”、墙上便饭、女童保护……遍地开花的公益项目,将爱的阳光辐射向每一个需要的地方,温暖全城。(全媒体记者:刘延超)

责编:kfsjb_tsz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