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午餐的小善大爱
厚重的开封,一座从不缺乏爱的文明之城。
从“关爱从一杯水开始”的环卫工爱心饮水点,到拒绝车窗垃圾的“橙丝带”行动,从“墙上便饭”的举手之劳,到“开封好人”的汴地开花,崇德向善已成为开封又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身边好人群星璀璨。在平时如此,在最艰险的时刻更是如此。肥沃的土壤,培育出层出不穷的“开封好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挺身而出。11月初,一项新公益形式在铁塔街道延寿寺社区运行,为家庭经济困难或生活自理能力较弱的老人“量身定制”。
“一辈子也没想到过会吃上免费的饭菜,感谢党、感谢国家有这么好的公益项目,心里热乎乎的。”这个公益项目是“爸妈食堂”,是我市首个免费午餐项目。
运行至11月16日,半个月时间,收获了无数好评,吸引带动无数志愿者参与,营造起关爱困境老人的良好社会氛围,让老有所依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每天11时30分,市大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开封黄家老店的志愿者都会准时到达社区,紧张地忙碌起来。“三菜一汤是标配,除了周六周日,每天从不间断!”吃着爱心午餐,73岁老人孔合兰满足地说道。
据了解,“爸妈食堂”公益午餐项目是由阿里巴巴公益联合爱德基金会发起,开封市大梁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封黄家老店承办的。目前每天来就餐的50名困境老人是在项目启动前,经过前期入户走访、调研筹备确定的。“每天有午饭吃,还能和街坊邻居拉家常,一块聊天解闷,现在每天都盼着这份‘爱心午餐’。”
“目前延寿寺及北门社区50名困境老人已经吃上了免费午餐,下一步我们将复制推广这种公益形式,让更多社区老人吃上爱心饭。”大梁社工项目负责人任丽表示。
一份午餐虽小,却足够暖人,一个善行虽微,传递着正能量,“爸妈食堂”公益午餐项目的意义,远不止几份免费饭菜而已,是推动爱心“滚雪球”,让善行孕育更多善行的大爱。
“爸妈食堂”的产生不是偶然。开封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用好身边“钙源”,我市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永恒课题,以“钙源”为引擎,把焦裕禄精神用在干事创业上、用在培根铸魂上,同时,深入挖掘与弘扬厚重的历史积淀,在传承中坚守、在创新中发扬,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市形成了“争当道德模范、争做好人”的良好风尚,人人学好人、做好事成为广大市民的行动自觉。
市道德模范何传义熬制中药免费送给疫情一线人员;中国好人、省劳动模范张军旗为309个行政村捐赠爱心物资……面对疫情和汛情的双重影响,无数平凡人站了出来,用行动诠释大爱,凝聚起战胜艰难险阻的磅礴力量。
此外,我市礼遇好人,让有德者有得,让文明之花越开越艳,让文明新风“汴”地吹拂。现如今,在开封人人自觉讲文明,行好事是新风尚。
滨河路北侧的环城公园里,市民有的纳凉、有的跳舞、有的散步。尽管人来人往,地面上却几乎没有果皮纸屑、垃圾杂物。一名市民嗑完瓜子后,把瓜子壳放进塑料袋,然后扔进旁边的垃圾桶。
“以前都是人车抢道。现在不一样了,车辆离我很远,就减速停下了,等我走过去才启动!”城市细枝末节的大变化,折射着城市大文明,让群众生活越过越幸福。(全媒体记者:刘延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