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引领风帆劲

开封手机报 09-26 00:04 我要分享

  百年光辉历程,百年丰功伟绩。在百年的光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是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历经风雨,愈加鲜艳,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开封是一片流淌着红色血液的热土,无数共产党人胸怀理想、坚定信仰,不懈奋斗、砥砺前行,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百年传承,薪火相传。市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着力加强政治思想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为推动全市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突出政治引领 筑牢思想根基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7月,开封党员政治生活馆内,一批批党员干部在这里回顾党的光辉历程、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市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市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文章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续往高处领、往深处学、往实处做。坚持将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密结合,注重在落实要求、创新举措、丰富载体上下功夫,持续用心用力、强化抓细抓实,真正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抓实学习教育、深入调查研究、从严检视问题、紧盯整改落实。高质量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主要领导率先行动,召开会议学、走进现场学、座谈交流学,在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等各个层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学党史,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以先辈先烈为镜,对党忠诚。持续深化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市各级党组织学习“第一议题”,作为各类干部培训“第一主责”,作为各级党校授学“第一主课”,做到第一时间学习领会、第一时间对标对表、第一时间贯彻落实。集中抓好各级各类学习培训,建强、用好焦裕禄干部学院和开封党员政治生活馆,分别承接330 个班次2.1 万余人次、183 场5000 余人次,影响力持续提高。全市各级党组织开展“5+N”主题党日活动9 万余次,通过重温入党誓词、诵读经典等,有效推动思想政治学习向基层延伸。

  

  持续大抓基层 夯实基层基础

  “不买房、不搬家,老房转眼变新房。”“之前这里环境差,平时根本不愿意下楼。现在不同了,我们没事儿就出来走走路、健健身,很惬意。”9月13日,在改造后的药厂家属院,小区居民赞不绝口。城市有机更新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基层治理工程,我市以党建“红色引擎”为引领,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为切入点,把这件“不好办的好事”做到了群众心坎儿上,托起了群众稳稳的幸福。

  “一渠六河”畔绿树掩映中的19处“红色驿站”初步构建全域型多功能“15分钟红色便民服务圈”,成为附近群众休闲的好去处。“‘红色驿站’既提供生活便利,又提供精神食粮,最近我们家大人小孩都喜欢这里。”幸福里小区居民纷纷表示。

  市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压实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职责,以党建10件实事为抓手,持续推进基层党建强力计划,全面实施“双提升计划”“双十条措施”,全面叫响“党派我来的”,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切实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在农村,深入开展“四面红旗”创建活动,探索“大观摩”“小观摩”相结合的“逐村观摩、整乡推进”新模式,有效发挥典型带动作用;运用大数据思维,筛查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96个。在城市,在“一中心四平台”管理系统网上设置四级全域党建信息模块,推动“党建+网格”融合发展;将社区党(总)支部全部升格为社区党委,推动建立“三单一书”机制;开展党建引领城市有机更新工作,2019年117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部按期完成,2020年147个改造任务扎实推进,人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我市以“六个先行”打基础,“五个一批”选好人,“五个保障”强质量为思路,高标准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

  一项项固本强基的务实之举,使全市基层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大大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服务群众的工作实效,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让党旗在基层高高飘扬。

  

  坚持党管干部 锤炼干部队伍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我市始终把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关键性工程来抓,严格落实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健全和落实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突出质量化导向、精准化思维,围绕培正育强、识准用对、严管厚爱,持续构建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个体系”,着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探索形成深度考评、分类排序、交叉印证、综合研判的考评新机制,探索建立干部纪实档案机制,采取“一人一记”和“表单立册”的方式,落实重大实绩申报机制。我市育优年轻队伍,探索省选调生到基层“回流任职”机制,从全市选拔35岁以下优秀省选调生担任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强化实践锻炼,探索年轻干部配备指数预审预警制度,对严重偏离或低于年轻干部配备目标要求的单位,及时启动预警通报。实行市管领导干部“1+2+N”任职谈话制度,把好政治素能关。制订《关于促进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强党性、增动能、重担当的十项措施》,激发乡村振兴工作力量。严格组织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专项整治,扎实开展“规范经商办企业行为”和“一人多证自查自纠”专项行动,完成市管干部“裸官”排查工作,全年查核一致率达到90%。

  此外,我市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探索完善“五牵头”“五创新”“五保障”,在市委人才工作暨市校合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由组织部门牵头,整合涉才力量,联动商务、教体、人社、科技、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开展人才工作,建立职能部门人才工作述职报告制度和重点人才工作督办制度,统筹推进十大人才工程,指导推动各职能部门各尽所能、同向发力,通过开展“双招双引”、市校合作、招才引智大会等,为开封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

  面对疫情防控、防汛救险等,我市突出关键时刻看担当、严峻考验辨德才,组织引导广大干部当先锋、打头阵、作表率,把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作为培养锻炼和发现识别干部的主战场,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推动广大干部下沉一线、靠前指挥、严防死守,夯实各级各部门防疫工作责任,对不担当不作为、失职渎职的干部进行处理。同时,注重发现识别先进典型,关心关爱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积极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切实凝聚起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面对脱贫攻坚战重点任务,我市坚持尽锐出战,大力选派骨干力量下沉一线,引导干部在攻坚克难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选优配强领头雁,实施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计划,坚持“四有四带”标准,拓宽用人视野,加大从农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群体中选拔的力度,充实村级后备力量;开展新乡贤“六乡行动”,以离退休和现职干部下乡、企业家兴乡、大学生回乡、专业技术人员入乡、外出创业人员返乡、本村贤达助乡为主要载体,全面实施乡土人才回归工程,凝聚各方人士助力乡村振兴。

  

  深化标本兼治 确保风清气正

  市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持续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为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市纪委监委紧紧扭住落实“两个责任”不放松,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加强纪委对同级党委常委会及成员监督工作的意见》,完善常态化约谈提醒机制,制定落实“两个责任”清单,构建知责、明责、履责、督责、尽责的责任闭环。

  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坚决扛起“两个维护”重大政治责任。聚焦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及开封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开展监督检查。聚焦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打赢三大攻坚战、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锚定“三新一高”,政治监督实现常态长效。集中开展违建大棚房、违建别墅、违法占用耕地以及人防领域腐败、供销合作社系统腐败问题等专项治理,政治监督实化细化,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

  党的事业兴旺发展需要党员干部担当作为,市纪委监委扎实推进“作风建设年”行动,创新开展“问责预警”,在全省率先出台《干事创业容错纠错实施办法》,促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及时纠偏,大胆作为。同时,坚决打击、严厉惩处诬告陷害,及时为党员干部澄清正名。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牢牢坚守人民立场,向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亮剑。持续加大纠治“四风”力度,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672起,处理1072人。开展“汴梁清风行动”,专项整治“舌尖上的浪费”“会所中的歪风”“公车使用中的腐败”等突出问题,查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787起,处理1030人,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223起。通过纠“四风”树新风,让群众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新风正气。

  市十一次党代会以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共处置问题线索16896件,给予党纪政务(政纪)处分9890人。一批县处级干部严重违纪违法案件被查处,不能腐的笼子越扎越紧。全市筛选5694件案例深入剖析,查纠问题9651个,新建、完善制度3559项,堵塞制度漏洞,补齐短板弱项,织密、编牢不能腐的笼子。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以案促改,通过召开警示教育大会、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观看警示教育片、学习警示教育读本等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打造“廉政+文化”“廉政+互联网”两张亮丽名片,充分发挥廉政文化独特的浸润教育功能,全市崇廉尚廉氛围更加浓厚,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全媒体记者:马燕)

责编:陶宋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