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洋楼——国共“黄河归故”谈判旧址: 小楼载风雨 谈判为人民
红洋楼始建于1924年,原为印度籍河南邮政总局局长寓所,因为它有别于一般民居,为典型的巴洛克式建筑,而且由红砖砌成,所以群众都称它为红洋楼。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决定堵塞黄河花园口决堤口门,让黄河水回归故道。从1938年至1947年,黄河改道期间,黄河故道自郑州花园口起到山东利津,大堤因断流而长年欠修,饱受战争和自然的双重破坏,堤防残破不堪。黄河故道大部分处于河北、河南、山东境内,断流后的河床滩区内新建村庄1700多个,居民达40万之多。
市委党史研究室一科科长吴江表示,国民党当局提出“黄河归故”,表面上是为了解除黄泛区人民的灾难,而实质上是妄图再次“以水代兵”,水淹解放区。如果不对堤坝和河床进行修复、妥善安置居民,直接把河水导入故道,黄河故道滩区将变成第二个黄泛区。
但国民党当局不顾人民死活,于1946年1月片面做出了黄河归故,限两个月完成堵口放水的决定。2月,国民党政府黄委会在开封成立黄河堵口复堤工程局。3月1日,国民党政府在事先未与解放区洽商的情况下,于花园口破土动工,正式进行堵口工程。
随着黄河归故工程的进展,中国共产党、国民党政府、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三方代表举行了一系列的谈判。1946年3月23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代表晁哲甫、贾心斋、赵明甫等人在开封与国民党政府代表商谈堵口复堤问题,4月7日达成《开封协议》。很快又协商达成《菏泽协议》,商定先复堤后放水及河床内村庄救济等问题。
协议签订后,在解放区积极制定具体执行计划的同时,4月17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出“黄河堵口复堤决定两月进行”的消息。4月20日,国民党报纸又发表消息称:“倘秋汛前不能完成堵复全部工程,(国民党)政府方面实不能负全责。”
显然,国民党政府最高当局要置《开封协议》《菏泽协议》于不顾,在大汛前的6月底塞堵塞花园口口门放黄水归故道,此后经过冀鲁豫解放区代表与国民党政府有关方面一再交涉,先后又签订《南京协议》《上海协定》等。
但国民党政府一再背信弃义,1946年6月下旬,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政府一方面派军队疯狂向解放区进攻,一方面抢夺解放区原有的治和物资器材及工粮,妄图破坏复堤工程的进展。
为了粉碎国民党政府的阴谋,1946年7月19日,中共首席代表周恩来偕成润、王笑一等飞临开封。一到开封,他们一行人顾不上休息,便直抵黄河南岸的郑州花园口。当晚,周恩来下榻红洋楼,并在这里秘密接见了冀鲁豫边区的负责同志张玺、段君毅和当时的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等人。
7月20日,周恩来还出席了在黄河水利委员会礼堂举行的黄河问题座谈会。会上,周恩来用大量事实揭露了国民党把黄河作为战争工具的阴谋,重申了“先复堤,后堵口”的原则立场。
7月21日,周恩来飞回上海。随后,他在上海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中国分署、国民党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的代表签署了关于黄河问题的《协定备忘录》(又称上海协定)。
最终,中共代表提出的“先复堤,后堵口”在谈判中取得了胜利,国民党当局承诺为解放区黄河复堤工程支付60亿元工料费,提供复堤器材和8600吨面粉,为受灾黄河两岸人民发放228亿元安置救济费,堵口工程延期。
抗战胜利后,红洋楼曾为联合国救济总署河南分署所在地。新中国成立后,红洋楼还曾是河南省军区所在地。1952年10月30日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柳园口后,曾下榻该楼。2000年9月25日,红洋楼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国共“黄河归故”谈判旧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媒体记者:张苗苗)
扫码看视频